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像唱普通山歌一樣,下田時隨口唱來散悶。不過如今縣內欺壓百姓的大戶都清理了,百姓們不須再借著這曲子抒發怨氣,還能喜歡唱它,正說明它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
宋時聽著荒腔走板的曲調,看著這一片望不到頭的青翠,滿足無比,眉梢眼角都含著笑意。過了這連片的良田,將到交椅山下,離著官路不遠便有一片整得平平的土地,正中矗立著他之前規劃好,卻完全由桓小師兄代建起的講壇。
說是講壇,卻建成了個像瓦舍裡戲臺一樣的圓形高臺,底下半埋著水缸擴音。講臺四周排著一圈圈水泥澆築的矮凳,供人坐著聽上頭講學。
臺上此時正有個年輕書生講課,臺下觀眾席前幾排上疏疏落落,坐的也都是儒生。其中一個佛仿站起來彷彿問了句什麼,臺上之人便與他一難一答,說了幾句。待將臺下那個說服了,又有別的觀眾起來向臺上那人提問,那人細細解釋,看起來倒有些像在開記者招待會。
而觀眾席更外側,卻又有許多人有站有坐,細聽那書生講課:坐著的幾個衣著華貴,姿態卻不夠舒展,彷彿有些拘束;站著的大多著短衣,看著像農戶或工匠。這些人也都專心聽講,卻不敢往前面坐,想來都是好學之人,卻自慚身份,不敢跟學子並坐。
講學在這個時代果然廣受群眾歡迎,可以操作起來。
宋時微微頷首,又把目光拋向稍遠一點的涼亭——就建在講壇北方數十丈外,是一座寬綽的四角石亭。亭頂由青瓦鋪成,戧角飛翹,吊掛楣子和四面簷柱都漆成暗紅的豬血色,下方繞著白石圍欄、坐凳,看起來十分古雅。
此時天色晴好,亭子裡坐了幾個穿綢衫的人,有老有少,正坐在廊上說話、吃東西,看著像來賞景的遊人。亭外又有挑擔賣水、賣點心的,但還沒形成規模。
沒有賣東西的、沒有住的地方,就只能趁白天來講一趟學,而且要早來晚走,像上班一樣——還是在新建成的郊區辦公樓上班,這體驗不行。得建起能住人的地方,做起商圈,讓外地來參加講座的書生們有地方住、有地方買買買,本地商販和遊人才能朝這兒流動,盤活這個景點。
還得建!不過單建個客棧太突兀,得和這講壇配套……
對了,說定要給莊戶們建的社學就可以建在這附近!學田雖然離得稍遠一點,但有專人種地,又不要師生們每天種了地再來上學,不耽誤什麼事。
小學自然要建宿舍,蓋學校時多建幾排空院,正好把來參加論壇的才子們安排進去,豈不比住在僧廟、道觀裡更合身份?開論壇時學生還可以來聽聽名士才子的講座,開闊開闊眼界。
正好此處就在交椅山腳下不遠,便依山勢建一座開闊幽靜,景緻秀麗的學校,讓士人來到此地有景可玩,有同道共論學問,住得樂而忘返,將武平打造成個名師匯聚的考試基地。
嗯……這說法怎麼聽著有點殘忍?
宋時想了想,又覺著毛病不大,便從馬鞍下取下隨身帶的文房四寶,畫出新小學的魚鱗圖,大略寫了四至。又拿了張紙,對著遠處山景描下大略外廓,添減筆墨,改得更有交椅模樣,在山腳靠中央的地方畫了一個白色圓形講臺。
——武平這交椅山環抱中的講壇,正等待配得上這座交椅的名士登臺。
他在外跑了一圈,果然收穫不小,回衙就請父親撥款,為縣裡添一座社學。宋縣令看著他畫的魚鱗圖,問了面積大小、如何修建,便道:“這麼大個學校,只做小學忒可惜了。我兒既然要建學校,不如咱們家掏銀子買下這片官地,請幾個好先生,建成書院,到時候就掛個牌子叫‘宋時書院’,替你揚名。”
不了吧……建私家書院可以建,這名字就算了。
宋時把圖畫扔下,苦笑著說:“還是叫武平書院吧。朱子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