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6章 擴張的開始,辛亥軍閥,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這個狹小的蒙古包之中,最讓喬宇感到錯愕的就是在最高處的顯眼位置,竟然掛著自己的戎裝照,照片一塵不染,在下面還有一個小巧的銅製香爐,宛如神龕一般,與整個髒亂的環境並不協調。
喬宇很反感四處懸掛畫像的行為,什麼東西弄得到處都是除了會引起反感之外並沒有什麼效果,而且他兩世的經歷告訴自己絕大多數人對於這些畫像是沒有什麼尊重的,就比如學校的畫像就經常被弄得髒亂不已。
任何一位皇帝都讓別人稱自己萬歲,但是連一個活到一百歲的都沒有,這些自欺欺人的事情實在是很沒有必要,不過在這裡看到有人將自己供了起來,喬宇頓時有種十分怪異的感覺。
看到了喬宇的詫異表情,巴根頓時開口滔滔不絕的解釋,一旁的翻譯將他的意思告訴了喬宇,原來巴根是王公的奴隸,根本沒有自己的牧場,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牛羊,政府推行了改革之後,原本的奴隸身份被取消了。
他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牧場和牛羊,這些年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也娶妻生子,而且政府如今也推行了安居工程,很快他們就能擁有自己的房屋。
在巴根看來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政府帶來的,是喬宇這個領頭人帶來的,他就是長生天降臨的菩薩,理應受到供奉,而且這種情況並不是個別的,在改革之中獲益的大量牧民家中都供上了喬宇的畫像照片。
被別人當做神聖來崇拜對虛榮心絕對是巨大的滿足。但是喬宇也感到一絲怪異,個人崇拜的這一套早晚會被社會淘汰。現在被捧得越高,將來摔得就越狠,不過巴根明顯是處於赤誠,喬宇也不好說什麼。
在談話之中喬宇也瞭解到巴根的一對兒女馬上就到了上學的年紀,最近兩年之內,他們就能夠擁有固定的住處,子女也會入學接受教育。
他們和內地接受的教育完全一樣,只是在小學的前三年會採取雙語教學。實際上對蒙語的要求也僅是會說而已,等到往後就完全採取國語教學,目的自然也很簡單,就是促進融合,建立文化認同,最終徹底實現民眾的真正平等。
中國是一個超大的國家,紛繁複雜。因此有人也主張對一些少數的族裔採取保護措施,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如此也是維護中國的文化多樣性,對於這種提法喬宇是嗤之以鼻的。
將一個國家分成不同的板塊本身就是在製造分裂,製造矛盾,而且工業時代講就是的流動性。人口會不斷的流動,簡單的根據不同的族裔進行劃分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至於給予特權更是違背了憲法的基本精神人人平等。
至於所說的多樣性更是無稽之談,很多族裔的民族特點是被惡劣的環境逼出來的,每個人都希望過得更好。整個世界和國家都在不斷進步,還讓少數族裔維持自己原有的生存方式不是在限制他們的發展麼。保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並不是真正的照顧少數族裔。
而是想要他們維持著相對落後原始的生存方式以供欣賞,然後滿足他們病態的優越感,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對農民的看法上,有人頑固的希望農民維持傳統和淳樸,何嘗不是優越感作祟,這種心態就好比以往的文人欣賞小腳女人一般。
當然還有一些受外來勢力支援的人也會居心不良的宣揚這一套,不過是給分裂製造機會而已!
在喬宇看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必須擁有統一的語言文字,相近的文化心態,共同的道德認知,在全國九成五以上都是漢人的情況之下全面推廣漢語,使用漢字,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當然喬宇的行為招來了大量的反對意見,稱之為文化**,文明的倒退,不過這都是學界的爭論,真正和這些牧民接觸之後,卻發現他們十分贊同,巴根就在苦學漢語,只有懂了漢語他就能夠和往來的商販更好的交流,他就能夠有希望進入工廠,就能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