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殿試奏疏
木易言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章 殿試奏疏,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木易言語,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之一。
“以往殿試重詩詞與經義,而輕策論。詩詞歌賦雖好,對朝廷助益無多。經史子集雖佳,對國家幫助甚少。唯有策論,明辨是非,開宗明義,以建言而解朝廷之困惑。朕以為應當重策論而輕詩賦與經義。此為其二。”趙構語重心長的說道,其中的道理是非常的深刻。
大宋朝為什麼詞人多入牛毛,大宋朝為什麼詞人大多是官員?
范仲淹、蘇軾、晏殊和歐陽修等等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大才子,同時也是朝中之臣,有的還是朝廷重臣。
就是因為殿試重詩詞歌賦,造成大部分的當權者文采斐然而處事不足。
文才是文才,文才高並不代表解決朝政的能力就強,這是兩碼事,趙構正是看到問題的實質而提出重策論而輕詩賦。
至於宋朝殿試的經義,就是以儒家經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這個其實就是明清八股文的鼻祖,只是大宋朝之時經義還沒有完全變味而已。
開科取士,不是為國家選詩人和儒士,雖然詩詞歌賦是基礎,也最容易區分優劣。
但開科取士的目的還是為國納才,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支撐起朝廷運轉的基石與柱石。
所以唯有策論,既能針砭時弊,又能提出解決之法。
考驗的不僅僅是文章的文采,更多的是對舉子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科舉考試科類繁多,進士科、諸科、制科、詞科、武舉、明法科等等。雖說為國取士,然種類龐雜,太過多於無用之科,造就過多無用之士。朕以為保留進士科、明科、武舉和明法科即可。武舉可適當增加人數。武舉貴在精而不在多,然適當增加武舉,可優中選優,朕不僅要將才,更要帥才!此為其三。”
趙構講的其實是個科舉考試中科目實用性的問題。
科舉考試的科類過多,直接造成進士人數的增加。
而趙構既然要求進士取士只佔殿試總人數的三成,那麼就要相應減少實用價值很小的科目。
諸科更多的是考九經、五經、三禮、三傳等等儒學經典。
基本上就是以經義類的後世八股文為主,因此這類不實用的科目裁撤自然是首當其衝。
詞科更多的則是考詩詞歌賦等等,對於舉子的詩詞造詣要求非常之高,對於經世致用的才能要求很低。
以眼下大宋的局面,選拔知行合一且有經天緯地之才的需求遠遠勝過詩詞歌賦之才。
對於以中興大宋和將來一統河山的訴求而言,能夠處理政事和軍務的人才才是當務之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