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言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章 以文馭武?,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木易言語,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比於大唐和五代的藩鎮之亂,不得不說太祖趙匡胤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杯酒釋兵權”的出現,等同於用懷柔手段剝奪功臣、宿將的軍職,隨後對武將依舊倍加防範。

太祖太宗時期對於開國武將或許還有較大依賴,重文抑武至少不是特別明顯。

而到了守真宗仁宗時期,此時江山穩固,且君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便更多依賴文臣施政。

由此便出現了以科舉出身為主的文官崛起。

並一躍成為朝堂政治的統治力量,且代代相傳。

“澶淵之盟”後對遼戰爭的結束,大宋邊防壓力緩解,迎來了極長時間的穩定。

隨之而來的便是文臣以州府長官兼管駐軍的方式不斷增加。

文臣兼管武備,由此說明大宋以文馭武規則已正式產生,也反映出統治大宋朝堂已然突破了武將掌軍的傳統。

到了仁宗時期,文官士大夫主政的朝堂格局更為鮮明,朝廷各方面的重要職責已皆由文臣承擔。

文臣的地位此時在大宋可謂是盛極一時,相權對於皇權的制衡也是極為誇張。

因而在仁宗朝時期,皇帝的諸多想法難以得到真正實施。

繼而出現了皇權、相權甚至臺諫這三權分立之勢,於朝堂而言便是效率低下,最終難有作為。

以文馭武?

或許這是開國前幾代君王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卻著實不符合當下的時宜。

畢竟以文馭武也好,重文抑武也罷,對於任何朝廷而言都失去了文治武功的平衡。

文武之道本就是一張一弛,文可安邦武可定國,不可偏廢。

趙構正是看清楚了這樣的弊端,才當著眾人推翻祖宗之法。

而眼下又正是北伐之際,如若不給武將正名,恐大戰之時無權威可言。

“自真宗朝以來,朝廷便是推行“為與士大夫治天下。”然朕以為應是“與忠臣良將治天下。””

趙構這番話便是向眾人道出了一個事實,糾正前代君王們一直奉行的重文策略,轉而朝著平衡的方式進行。

對於王朝或者皇帝而言,忠心是排在第一位的,能力是排在第二位的。

因此只要是忠臣良將,不管是文是武,能夠為國分憂便可。

仁宗真宗時期,文臣基本掌握了國家各個方面的主導權。

文臣成為樞密院的領導者,承擔朝廷軍務機要與決策。

文臣成為臺諫的領導者,擔負朝堂的風紀與整肅。

文臣成為中書門下的領導者,承擔著朝廷的行政事宜。

而其惡果便是導致軍國決策的保守與消極,制度僵化效率低下,並且形成結黨從而禍亂朝綱。

“官家英明,臣等定當竭盡全力,為大宋赴湯滔火!”

趙構的這些話再次讓眾人感動,於是異口同聲回應道。

趙構望著吳璘和虞允文動情的說道:“西線不比中原,地貌崎嶇不平且西夏虎視眈眈,兩位愛卿不可掉以輕心才是。”

其實他非常清楚西線的難處,不單單地形複雜,所處的區域也也是非常複雜。

西北自古就是眾多遊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匈奴、鮮卑、回紇、突厥、沙陀、党項等等都曾經活躍於此。

這些民族也建立過強大的政權來對抗中原王朝,有些甚至是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許多都在一輪又一輪的征戰中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中原漢王朝卻能夠一直屹立在中原大地。

但是對於此時的大宋而言,西北最大的對手便是西夏。

雖說派遣胡銓出使西夏,以期透過安撫之策來阻止其援助金國。

然而局勢的發展很難預判,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寒雀行

徐乘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

木易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