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三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查問“捐監糧”(一),清朝第一貪和珅是怎樣上位的,農家三少,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乾隆三十九年,陝甘總督勒爾謹向乾隆皇帝奏報曰:陝甘兩省,年年不雨,大旱異於他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窮困窘迫,上屋蓋藏,室無粒糧。

乾隆皇帝看罷奏報,憂心如焚,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貧則奸邪生。國家穩固,其根本在於百姓。

於是乾隆皇帝下令,迅速發去賑濟米粟,並下令陝甘總督以下,勤勉為政,賑濟救災,發展生產。

不久,勒爾謹又奏報:陝甘兩省連年大旱,若依靠國家救濟,就會累及國庫,給國家添堵,這樣他們也感到內疚。建議國家允許在陝甘兩省實施捐監,意思就是讓那些童生員、秀才向國家捐獻糧食而得到監生。這樣不但可以不讓國家破費,還可以減輕國家負擔,賑濟災民。

乾隆皇帝批准了勒爾謹的奏摺,並特調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前往陝甘兩省主持這項工作。

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陝甘兩省實施“捐監”,僅僅三年時間,靠捐糧成為監生的人數就達到十五萬人。從賬面上看,累計捐糧已達六百多萬石。

可是,此後甘肅則奏報,年年旱災,捐糧用於賑災。

實際上,甘肅每年的旱災都是謊報軍情,騙乾隆皇帝。甘肅的各級官吏,從總督勒爾謹、布政使王亶望到下面的州府縣,都以“賑災”名義,侵吞捐監糧食。而且,所謂“監糧”,都是子虛烏有,是騙局。

各級官吏從捐監開始,收的都是折色銀兩,根本不是監糧。省府向各道府開出應交的“監糧”數目,各道府向各州縣開出必交的“監糧”,層層攤派,上下勾結,稱為“捐”,實為勒索。

更可怕的是,布政使王亶望,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矇蔽皇上,向乾隆皇帝奏稱:連年收下的監糧太多,原來的倉庫不夠裝,擬修建新糧倉二十六座,特請皇帝撥付銀兩修建糧倉。王亶望就是一個典型的政治騙子。

乾隆皇帝被王亶望騙信了,下令撥給甘肅十六萬兩白銀修建新糧倉。

沒有糧食,修什麼糧倉,這不是騙人嗎?這些錢哪兒去了?都被各級官吏一厘不剩的侵吞了。

可是矇在鼓裡的乾隆皇帝還放心不下甘肅的災情,放不下甘肅的災民,派和珅前往甘肅,查問“捐監糧”的實情。

遠在甘肅的勒爾謹和王亶望聽說皇帝派和珅前來查“捐監”和賑災之事,慌亂了。

勒爾謹急傳王亶望和蘭州知府蔣全迪前來府邸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如何應對和珅的視察。勒爾謹說:“以前,皇帝就派刑部尚書袁守侗、刑部左侍郎阿楊阿來查問過此事一次。現在又派軍機大臣和珅前來視察,看來皇帝對甘肅的事情不放心,或者說對我們的事情有所覺察。我們該如何應對!”

王亶望淡定地說:“諸位,不必害怕。天下沒有不貪腥的貓。沒有不吃屎的狗,沒有不吃麥苗羊。上次來的刑部尚書袁守侗和侍郎阿揚阿,不也是一向以清廉自居嗎?最後還不是見錢眼開。和珅這人,我已打聽清楚,他一向貪財好色,喜愛古玩字畫,甚至達到了成癖的程度。我們只要根據他的愛好,把他伺候滿意,什麼事都解決了。沒有什麼過不了的砍。”

這些人聽了王亶望的話,好像吃了定心丸,他們 心裡踏實了,開始分頭行動起來,準備迎接和珅的到來。

和珅剛到甘肅境內,知府縣令早已在路旁等候迎接。迎接儀式非常隆重。道路兩旁擺滿了鮮花綠樹,還搭建了一個綵棚,綵棚上面,彩旗飄飄。綵棚周圍,鑼鼓聲聲。歡迎儀式氣氛熱烈。

和珅下了車,在綵棚裡搭建的主席臺上發表了簡短的即心講話。歡迎儀式結束,和珅前往蘭州府。

不日,和珅來到蘭州城,蘭州城的東門外,也已搭建了綵棚,城門上插滿了各色旗幟,長長的大幅標語高高地掛在城門樓子上,上面寫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刷短影片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少面多肉

嫡女毒醫

墨雪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