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禾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一章 論戰,報行天下,白禾雀,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瑞都已沉寂很久了。
人與自然有著奇妙的關聯。到了秋冬季,萬物便開始了蟄伏,漸漸寒冷的天氣也讓人少了外出的興致。
不僅市集,連青樓楚館都蕭條了不少,那些走在街上的人也大都是無精打採的模樣。
這倒不怪市民們。朝堂上一片風平浪靜,民間亦是出奇的安定祥和,街頭巷尾的好事者就算想找談資都不知道該聊些什麼。
不過,這短暫寧靜總有被打破的時候。終於在某天,有人對著如鏡的湖水投下了一顆小石子。
那天恰好是蕭靖回到瑞都滿第二個月的日子。
鏡報第三版有個叫「積善閣」的區塊,會刊登一些正能量的事。一直以來,士紳們對這部分內容都是很歡迎的,因為他們也得到了露臉的機會。
雖然很多刊載出來的事是發源於寒門子弟的,比如饑寒交迫卻還盡心照顧父母的孝子、家中一貧如洗仍懸樑刺股用心苦讀的讀書人,但有錢有勢計程車紳們畢竟掌握了更多的資源,他們要做些好事實在太容易了。
誠然,這些人的屁股大都不那麼乾淨,但總算有人還記得吃相,至少沒做過什麼堪稱「傷天害理」的事。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出錢修個橋、補個路什麼的,在地方上有著不錯的聲望。
士紳們沒什麼太大的追求,在乎的只是名聲。如今,鏡報開闢的這個欄目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平臺,所有人都以自己做的善事被登出來為榮,還有人專門收購了大批刊有自家事跡的報紙,估計是準備留著給子孫看了。
「積善閣」的存在幫助鏡報贏得了士紳的好感。很多以前對報紙頗有微詞的人都改了口,甚至有人表露出了與報社建立良好關係的意願。
點燃導火索的文章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那不過是篇四平八穩的宣傳文,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然而,就在報紙發售後的第二天,有家叫做《明報》的報紙突然發難了。
鏡報的流行帶動了報業的發展,京城周邊曾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了大大小小上百種報紙。經過一段時間的競爭,小報已被淘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二、三十家雖然跟鏡報比起來仍是雲泥之別,卻也有了穩定的讀者群體。
明報便是這其中的一家。這報紙也是做坊間秘聞起家的,本來被人歸入了「小報」的行列,可後來人們慢慢發現它刊載的東西雖然看著有點浮誇乃至匪夷所思,但最後往往被事實證明頗有道理、絕非空穴來風……於是,明報贏得了讀者的信任,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了下來。
這次,鏡報發布的是一位孟姓善人的事跡,讚揚他關照鄰裡、體恤貧弱,為當地人樹立了榜樣,乃鄉賢之典範。
然而,對此極是不以為然的明報刊文指出:這位孟善人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他早年曾佔了鄉鄰的田產,又曾強逼著良人為奴,據說還坑蒙拐騙地弄來了不少油坊之類的小產業。如此不堪的一個人,怎能成為典範呢?你們鏡報是不是眼瞎啊,連這都不查證的?
起初,明報的指責並未引起多少人的關注。
鏡報是報界當之無愧的巨無霸,自然是不少人眼熱的物件。此前有很多報紙都試圖透過「碰瓷」鏡報來贏得聲譽,可最後都是弄得灰頭土臉,狼狽收場。
原因很簡單,鏡報的每一篇報導都做得極為紮實,想從雞蛋裡挑出骨頭是絕對不可能的。
人們深信這次的結果也是一樣,明報必將偷雞不成蝕把米。
事態的發展確實跟這差不多。鏡報在下一期報紙上登出了對明報的回應,列舉了孟善人做的各種好事,直斥明報的指摘是無中生有,要求對方道歉。
少數看熱鬧的人本以為這次沒熱鬧可看了,誰知明報還和鏡報較上勁了。
很快,新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