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元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3章 想法,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人民元首,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27年底,蘇聯爆發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導致工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還影響到了城市生活。
有人那時候就跟斯大林提出過這個問題,但是當時沒有從農業政策上找問題,而是拿階級說事。
認為這是小農思想作祟,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928年蘇決定在農村實行集體化,以提高農業的產量。
但是當時烏克蘭農業傳統是私有為主,推行集體化非常困難。
而蘇政府把推行私有化當作唯1的解決路徑,可是在1929年底,整個集體化率只有5.6%,只有不到20%農戶願意加入集體農莊。
於是在1930年1月5日,推行了《關於集體化速度和幫助集體農莊建設的措施》的決議,正式提出全面集體化的方針。
1930年2月份烏克蘭政府不顧農村情況,強行推行集體化,並且提出,誰反對集體化就是反對當時的蘇維埃。
實際情況卻是,要強行被交出自己的土地和牲畜,加入了農莊。
而且強徵過程中爆發了大量的毆打、殺害基層幹部的情況,整個基層關係1度非常緊張。
於是很多農民開始濫殺牲畜,認為殺掉吃肉都要比賣給蘇政府要好。
從1928年到1930年,烏克蘭家庭飼養牲畜數量減少了1半還要多,很多負隅頑抗的農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有320萬農戶加入了集體農莊。
斯大林認為農民的保守性導致他們頑固不靈,嚴重阻礙了蘇的現代化,而且還要把消滅富農的集體運動當作1項重要任務來抓。
而當時烏克蘭的富農有強烈的民族獨立意識,他們不但保留烏克蘭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而且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
這些富農不但抵制農業集體化,而且還不願意把糧食賣給政府,他們寧願冒著風險,把糧食賣到自由市場,而獲得更高的利益。
因此富農成為集體化運動的絆腳石,自然成為**的物件。
於是斯大林開始劃定富農標準:
“每口人年收入超過300盧布(但是每個家庭不少於1500盧布),從事經商、出租農具、機器和房屋,佔有磨坊、油坊等。具有這些特徵之1者,均可劃為富農。”
初步判斷烏克蘭有近15%的富農,而據後來官方資料統計,當時烏克蘭只有不到3%的富農,這就導致了消滅富農運動的擴大化。
而且在地方上,這些村幹部有生殺大權,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判斷是否具備富農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地方上的1幕幕悲劇。
1930年為了消滅這些富農,蘇政府派遣了大批城市工人,這些大都是積極分子,先後派遣6.2萬人來鎮壓富農運動。
有85萬烏克蘭人,因為這次富農運動被迫遷往西伯利亞,很多人死在遷徙的路途上。
如果你看過蘇聯的地圖,你1定對蘇聯廣袤的領土印象深刻。
蘇被烏拉爾山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烏拉爾山西邊是俄羅斯,烏克蘭,東邊就是西伯利亞。
這塊22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整個歐洲的2倍。
整個西伯利亞人煙稀少,卻蘊藏著豐富的礦藏、皮毛、森林等資源,蘇時期這個地方几乎成為1個巨大的監獄,大批流放人員來到這裡。
由於當時沒有修建鐵路,整個道路泥濘不堪,有些沼澤地泥土甚至沒過膝蓋,1個被流放的人要經歷4-5年才能達到流放地。
如果是夏天,前面犯人踩出的塵土能夠讓後面的人窒息。
路途中經過大片的草原,流放者沒有樹木可以躲避烈日的暴曬,很多人中途虛脫而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