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盛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節,鳳行,假面的盛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和方鳳笙從方彥細碎言語,和之前他打探的一些訊息中拼湊而出。
而自打周廣瑞和方彥出了事,以前與二人相交的友人,俱都閉門不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禹叔只是一個師爺的管家,平時和那些達官貴人也沾不上關係,方彥死在牢中之後,他想盡許多辦法,都沒能拿到方彥的屍體。
最後還是宋閣老那邊的關係出來照應,禹叔才能帶著方彥回紹興,可宋閣老那邊看的也不是方彥的面子,而是周廣瑞。
可惜周廣瑞也死在押解進京的路上了。
“先找個地方落腳,然後我親自出面去找找紹興師爺幫的那群人,總能打聽到些訊息。”鳳笙說。
*
提起紹興師爺幫,這話就說得有點遠了。
古早有句諺語,無幕不成衙,後來漸漸演變成無紹不成衙。
這個紹,指的就是紹興。
江浙一帶歷來文風鼎盛,歷朝歷代都是科舉大省,而江浙的才子之多,也是舉朝內外皆知的事情。在外名頭響是好事,但這其中的苦大抵只有江浙一帶的讀書人自己清楚。
無他,讀書人多了,競爭就激烈。
早在前朝建朝之始,江浙的官員就佔據了大半個朝堂,每逢開科取士,南方士子錄取人數總要佔大多數,甚至北方士子不足其一。為了安撫北方士子,廣納天下賢才,朝廷特設分南北榜取士。
如此一來,北方士子錄取人數增多,相反則壓縮了南方士子的錄取名額。
尤其每逢大考之年,各省錄選的貢士皆有定額,大省不過一百幾十人,小省不過四五十人。別的省份看似錄取名額不多,卻是從百數乃至千數人中錄取,而臨到江浙卻是數萬人去爭搶這有限的的名額,勢必落第之人眾多。
十年寒窗苦讀,等待揚眉吐氣,卻屢屢落第。會落第不是因為自己才學不如人,而是苦於生在江浙。
尤其紹興一帶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江浙的才子十之五六出自紹興,其中又以會稽、山陰、餘姚、蕭山為最。可紹興地窄民稠,嚴重的人口和土地比例失調,致使紹興當地人比江浙其他地方的人更具有危機感。
他們極少會在舉業上駐足不前,一旦不成,就會另謀其他出路。
什麼才是其他出路?
開館教書乃是下層,上層當是以幕為業,謀求進身之途。
一來幕主多為官員,可結交權貴,如果幕主平步青雲,身為幕僚自然前途不小。二來也提前可以熟悉衙門雜務,如有一日登科中舉,是時自然事半功倍。
而時下人講究鄉誼,自己發達了,當然少不了提攜推薦親友乃至同鄉。就這麼一個提攜一個,漸漸形成氣候,彼此又抱團壟斷,甚至給人一種固有的觀念——紹興出師爺,天下幕客十之八九出自紹興。
例如方家,就是很典型的師爺世家。
從本質上來講,方家應該算是書香門第,不過第一代方家的家主比較務實,定下這樣的規矩。家中子弟不可荒廢學業,也不可荒廢祖業,年過三十不能中舉,就改行從祖業。
像方家這樣的人家,在紹興還有許多許多。
且許多官員也願意請紹興的師爺當師爺。
無他,紹興的師爺在前朝就形成氣候,直至今朝,甚至滲透到各地大小官署中,或為師爺,或為書吏。
曾有人云:戶部十三司胥算皆紹興人。
可見一斑!
請一個紹興師爺的同時,其實也是請了他背後盤根錯節的關係。在官場上想要升官發財,光憑著做事可不行,也要懂得交際。如若你的上峰或者同僚的師爺是紹興人,你的師爺也是,這樣交際起來事半功倍,還能起到穿針引線之妙用。
而供這些紹興人聯絡鄉誼的地方,莫過於遍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