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六章 徐家好兒郎,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年靖難下來,朱棣是深刻理解底層官吏的價值。

那些能幹的知縣,既能供應軍需,又能組織百姓種田,兩不耽誤。

可有很多廢物的地方官,民夫徵不到,糧食送不上去,地方民生還弄得一團糟,許多老百姓四處逃亡,十室九空。

知縣就是百里侯,是普通百姓的青天大老爺。

不派點能幹的人,絕對不行!

朱棣隱隱冒出一個念頭,恩科必須堅持下去,儘量選拔出一些人,充實地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自己的想法……想要幹大事,就不能沒有人!

這一次的恩科,值得推敲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眼瞧著天子怦然心動,朝臣們生怕再說出什麼驚世駭俗的話來,尤其是蹇義,不得不挺身而出,“陛下,有人長於辦事,有人長於調動,地方用人,並非小事,不如從長計議?當下還是儘快把殿試的名次排出來,昭告天下。這也是朝廷的大喜事,接下來還要安排這些新科進士的官職去向,千頭萬緒,半點馬虎不得。”

蹇義這話也有道理,徐景昌盤算了一下,此番殿試,已經是大獲全勝,先把勝利果實拿到手,然後再繼續攻城略地。

不光是他,解縉也是這麼想的。

畢竟他們實在是太孤單了,算來算去,就總結出“四醜”,這說明他們的實力也太弱了,好歹要四十醜,四百醜才好啊!

接下來的閱卷,相對順利了許多,朱棣喜歡什麼,大傢伙都清楚了。

凡是能提出有用建議的,都排名靠前,越是有操作性,就越是得到朱棣賞識……

只不過閱卷到了最後,有兩份卷子,讓人難以抉擇。

其中一份,就是曾棨的。

朱棣拿在手裡,坦白講,第一印象,他也想給個狀元。

真的,無可挑剔!

但是一看內容,又讓他搖頭。

“老生常談,都是老生常談!一個新科進士,卻是如此暮氣沉沉,莫非說一路科舉下來,把銳氣都消磨光了不成?”

“這樣的人,朕……”

朱棣很想黜落,但是捏著這張卷子,就是捨不得扔了。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以此人的文采,進入翰林院綽綽有餘,他在會試當中,也排名靠前,是今科的佼佼者。所提建議,雖然老生常談,但到底也有可取之處。”

有徐景昌的話,朱棣想了想,也就放下來了。

只是接下來的一份考卷,讓所有人都犯了難。

這人關於理財的建議,看文章的前半段,頗有儒家的風範。

他講天下財有定數,朝廷多拿,百姓就少得……初看這種開頭,所有人都以為他要勸天子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又是儒家的那老一套。

但是接下來他說了一句,中國多得,則蠻夷多傷!

這一句話,堪稱奇峰迭起,驟然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原來他講天下的財富有定數,這個天下是包括大明和蠻夷的,不單純是中原。

博弈的雙方也不是朝廷和百姓,而是中外!

所以他的主張是要多往外賣東西,尤其是昂貴的東西,而少買外國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值錢的寶貝……要把國家的精力放在囤積金銀上面。

這套思路正是重商主義的主張。

再看卷子署名,也不是外人;徐欽!

朱棣眼前一亮,這小子有點東西啊!

朱棣忍不住道:“諸位卿家,你們也都說說,他講天下財有定數,中原多得,蠻夷多傷……這話有沒有道理?為什麼過去一說天下財富,只把眼光放在大明,這是什麼道理?”

什麼道理?

不思進取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