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徐王廟,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人口稠密,學子眾多。想要讀書的人,比比皆是……偏偏地方上學堂太少。有些私塾族學,也都是地主大戶才能享有的。陛下收回族田、學田、寺廟田產,至少可以興建上萬私塾,惠及百萬學子,教化之功,功德無量!”
解縉說這話的時候,眼睛都在冒光……他給朱棣描繪了一個非常具有誘惑的前景。
“陛下,不妨仔細算一算,鄭氏的族產和學田差不多有一萬畝,這都是江南的好地,一畝每年有兩三石的收成。養一個學堂先生要多少?三十石糧,還是五十石?這麼多田,只怕辦上百所私塾都夠用了。結果只有鄭家一所學堂。他們教導自己弟子之餘,能拿出十個名額,交給同鄉百姓,就算是他們的仁慈恩典了。屬實是說不過去啊!”
不得不說,還是文人對付文人,更具有奇效。
朱棣臉上笑容更盛,“解學士果然懂得地方上的事情,那你說說,朕要收回這些田產,如何呢?”
解縉微微搖頭,“陛下,要讓臣說,只怕不行!”
“不行?你剛剛說的是頭頭是道,現在又說不行,你是什麼道理?”
解縉道:“啟奏陛下,這些田產收上來,要如何分配,這是個難題。而且即便到了國庫,能不能拿出來興學,又是一個難題。就算這都解決了,朝廷也找不出那麼多先生。”
朱棣認真思忖了一陣,這才說道:“那你打算怎麼辦,有沒有妥當的辦法?”
解縉道:“陛下,臣思量再三,覺得只有一個不算辦法的辦法。”
“什麼意思?你直說吧!”
解縉道:“臣是這麼想的,地方的廟產、族田、學田,悉數交給地方衙門,並且以此興學……不拘門第,不看出身,所有孩童,皆是一般不二。只要交少許束脩,就可以讀書。”
解縉進一步解釋道:“這麼做,肯定有些大族不甘心交出田產,一些地方衙門也未必願意得罪人。但朝廷可以派遣欽差,下去巡查……然後將興學事宜,納入吏部考評,辦事不力的地方官,立刻罷免。”
解縉抬起頭,看了看旁邊的蹇義。
這位蹇天官微皺眉頭,良久沉吟,才從嘴角擠出兩個字:“可以!”
沒錯,這個建議屬實可行。
像朱棣那樣,打算充實國庫,這是很難做到的。
因為族田學田之類的,相比起整體田畝,還是少的,除非能重新編寫黃冊和魚鱗冊,明確丁稅和田賦,不然根本收不上來。
如果非要做,大功干戈,就會像夏原吉講的那樣,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解縉的意思,咱們退一步,不要想著充實國庫的事情。
先把心思放在地方興學上面。
那些亂七八糟的族田、學田、寺田,全都轉給地方。
讓地方來辦學。
然後朝廷監督地方衙門,讓他們去辦。
辦得好了,有賞賜,辦不好,那就挨罰。
這樣一來,等於把矛盾轉給了地方衙門和地方豪紳。讓他們去鬥,朝廷居中調解。
所說不可能剷除所有弊病,也不可能把每一文錢,都用在興學上面……但就算有一半,甚至三成用在刀刃上,能多培養百萬讀書人,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而且這麼幹還有一層好處,地方上真正窮苦的百姓,他們也不是不想讓子弟讀書,只是沒有機會,也沒有財力。
現在朝廷站出來了,逼著地方衙門去辦學。讓地方官吏從豪紳嘴裡搶肉吃,肯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援。
這麼一算,朝廷,地方官吏,普通百姓,三者隱隱又站在了一起。
最終的結果,還是孤立地方士紳豪強。
簡單盤算一下,就能看出,勝算極大,機會不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