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年輕,讀書少,懂得也不多。對太祖皇帝只有一顆忠心,萬萬不敢忤逆他老人家……若是有什麼錯的地方,還請明言。”
鄭沂點頭,“定國公,太祖皇帝曾言: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又說: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鄭沂還擔心徐景昌不明白,體貼解釋道:“定國公,太祖皇帝的意思,宋朝運終數盡,大漠出聖人,為天下之主,也是正統。只是百年之後,國運衰微,才有天命歸於大明,太祖皇帝提三尺劍,平定煙塵,一統寰宇,也是尊奉天命。”
鄭沂笑道:“我大明立國,乃是天命,承襲元統,也是理所當然。定國公所講實在是和太祖皇帝之言有所出入,僕不得不提醒定國公,以免違背祖制,鑄成大錯。”
聽到鄭沂這話,文官之中,許多人為之一振!
沒錯,好一個鄭大人!
果然厲害!
大明立國是怎麼來的,太祖皇帝早有定論,伱敢胡言亂語,蠱惑人心,小心我們打死你這個小奸臣!
徐景昌面上含笑,並沒有生氣,相反,他還淡定道:“太祖皇帝確實說過這話,可我也記得,太祖皇帝在諭中原檄也說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又作何解釋?難道太祖皇帝自相矛盾了嗎?”
鄭沂眉頭一皺,卻還是保持著淡定,“定國公,太祖皇帝開基立業,曾和儒臣仔細商討……歷代正統,無不秉持天命,應運而生。元主中華,也是天意。百年王朝,如何能當成不存在?華夏數千年一脈傳承,又豈能斷絕?太祖皇帝深思熟慮,才寫入御製大誥,稍微上了點年歲的,都知道此事。”
言下之意,徐景昌你個小毛孩子,就別摻和了。
他說的老朱的態度,還真不是扯淡……朱元璋在起兵立國的初期,確實憎惡大元。
但是隨著老朱當了皇帝,就出現了一堆問題。
比如大明的法統,比如安定天下,防止有心人繼續叛亂……朱元璋就和宋濂、劉基等文臣討論。
最後討論來,討論去,他們還要承認元朝正統。
因為不承認元朝,就要承認宋朝,可宋朝是劉福通那夥人用的。
劉福通和韓林兒都死了,這事情要怎麼解決?
彼時朱元璋身邊也沒有一個穿越的高人,能夠指點迷津……結果就只能把韓宋排除正統之外,尊奉儒家的天命觀,承認元朝正統。
然後又出現了另一個麻煩……承認元朝正統,那朱元璋起兵反元,可就是造反了。
儘管老朱有著充足的理由,起兵反元,但是萬一有人有樣學樣怎麼辦?
那豈不是天下大亂了。
所以朱元璋和下面人又是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就弄出了一個“殿興有福”。
老朱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誤入其中。
他不是存心作亂,而是無奈捲入了義軍之中。
老朱又講:當時盜賊奸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所以咱沒搶君父的天下,咱不是亂臣賊子。
只是不忍心百姓受苦,才起兵救民。
似乎還嫌不夠,老朱又絞盡腦汁,將起義者分為“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
首亂者,就是帶頭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他這樣半路參加起義的人。
大概的意思韓山童和劉福通等人才是首亂,咱是殿興。
而且為了佐證自己的正確,老朱還舉了許多例子。
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