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三章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皆以孔孟之道為主。臣以為只要百官能明曉聖人之意,修身齊家,自然可以輔佐君父,治國平天下。除此之外,朝臣或可鑽研,卻是不必列入科舉之中,不知道陛下以為如何?”
朱棣哼道:“蹇天官引經據典,聽你的話,朕是不答應也不行了。只是朕想問你們,光憑著孔孟之道,就能輔國治民嗎?”
群臣悚然,難道天子要推翻孔孟之道不成?
這時候夏原吉匆匆站出來,“啟奏陛下,臣以為孔孟之道意在正人心,修道德,唯有如此,才能輔佐君父,令上下心服。此乃是根本之道,本固則枝葉繁茂,源清則滋養百姓。還望陛下能夠明察。”
他說完之後,劉儁、雒僉等人紛紛站出來附和,只要把根本打牢固了,其餘細枝末節不必浪費精力。
如果被這些龐雜的東西,牽連了精力,沒能領會孔孟之道的精髓,反而不美。
朱棣自然是性格堅毅,但是面對此情此景,群臣一致反對,也是徒呼奈何……難道就要放棄不成?
不過他突然發現了徐景昌臉上似笑非笑,朱棣不由得一皺眉頭,“定國公,你有什麼高見?”
徐景昌忙道:“臣只是想起一件高興的事情。”
“什麼高興的事情?”朱棣哼道:“說出來,讓朕也高興高興。”
徐景昌只能笑道:“陛下,這事臣不好直接說,我想問問幾位朝臣,和大傢伙聊聊……想來以陛下的睿智,自然就明白了過來。”
朱棣點頭,“那好,朕倒要看看,能有多好笑。”
徐景昌看了一圈,蹇義和夏原吉都是老狐狸,都是不好對付的。唯獨禮部尚書宋禮,書生氣濃了一些,以往在通政司開會,他也是最好對付的那個。
就是你了!
“宋尚書,你們說百官只要懂得孔孟之道,就能輔國治民,那些新科進士,去了地方為官,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又該如何?”
宋禮眉頭挑動,“這個定國公理該知道,有不少幕賓精通此道,地方官吏,多會招募師爺,幫自己處理公務。”
“原來官吏也要師爺啊!”徐景昌臉上含笑,“那我還想請教些君道臣職的事情……譬如這一次,你們勸諫陛下,仗義執言,自然是為國為民,讓人欽佩。只是你們這麼做,必是有天子不知道的事情,需要群臣匡正?”
宋禮沉吟半晌,他很知道徐景昌的狡詐,這小子絕對比誰都難纏,剛剛的問題,讓他有些恍惚,必須仔細斟酌,小心應付。半晌才說道:“縱然是上古賢君,也少有生而知之者,故此設立三公輔佐教誨。天子身居九重,自然沒有事事盡知,故此就要仰仗群臣,臣子進盡忠言,天子察納雅言,君臣和睦,同心同德,便是明君盛世。定國公,你在通政司,理當清楚這個道理。”
徐景昌含笑道:“宋尚書果然高論……聽你的意思,就是天子有所不足,需要群臣匡扶。臣子相比起天子,要了解的多得多?”
宋禮一怔,心說這傢伙要幹什麼?挑唆君臣關係嗎?
“定國公,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自古以來,設立百官,輔佐聖主,便是這個道理,你也是朝臣啊!”
徐景昌笑道:“沒錯,我現在只是有些想不通……方才陛下要增加科舉內容,你說大可不必,那些都是雜學,百官只要知道孔孟之道,就能輔佐天子。現在卻又說群臣知道的東西很多,足以給陛下諫言,致君堯舜,天下太平。我現在只是想弄明白,朝臣到底是懂得多,還是懂得少?為什麼天子要給你們增加些考核內容,你們說不用增加,現在懂得足夠了。我說臣子如何輔佐天子的時候,你們又講群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請恕我愚鈍,實在是想不明白。”
徐景昌扭頭,看了看朱棣,笑道:“陛下,臣方才就是為了這事發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