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徐景昌笑呵呵道:“夏尚書,咱們倆算是工事最多的,為了徵稅事宜,你我勠力同心,交流過很多經驗。咱們也都清楚,能透過科舉的,未必都是君子,散落民間的,也大有人才。陛下選賢舉能,唯才是舉,這有什麼錯?如今朝廷這麼多政務,陛下雄心勃勃,要成就大業。光靠著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遠遠不夠。此時陛下改革科舉,提拔人才,又有什麼不可以?不要忘了,你和蹇天官都是陛下發掘出來的人才,超擢之後,才坐到了今天的位置。也有人敢說你們兩位德不配位嗎?”
徐景昌也是對線的大行家,上輩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加上他角度刁鑽,思維敏捷,即便面對蹇義和夏原吉等人,也毫不落下風。
眼瞧著事情鬧到了這一步,如果真的透過了,大批雜七雜八的人進入朝堂,那天下可就真的大亂了。
蹇義沉吟片刻,雙膝跪倒。
“陛下,臣有肺腑之言,要披肝瀝膽,上奏陛下!”
朱棣深吸口氣,“講!”
“啟奏陛下,歷朝歷代,選用人才,皆有規矩……從察舉、到舉孝廉、再到九品中正,最後隋唐之後,推行科舉,公認以科舉最是公平合理,也最為有效。天下讀書人,無不皓首窮經,苦讀孔孟,以期報答天子,一展所學。”
蹇義頓了頓,又道:“我朝立國之後,太祖皇帝深感韃虜亂華,教化不興……因此廣設官學,優待士人。鼓勵讀書,開科取士。短短三十年間,我大明氣象一新,人才輩出,朝堂上下,賢士雲集。臣執掌吏部,雖然不敢說盡善盡美,但也覺得,沒有必要大動干戈,擾亂人心。所謂唯才是舉,誰是人才?如何考評,又放在什麼位置上,這些事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倉促推行,必定是爭議不斷。眼下大好局面,剛剛推行,實在是不能橫生枝節,還望陛下明鑑!”
蹇義剛說完,夏原吉也跟著跪倒,“臣附議!”
隨後宋禮、劉儁、雒僉、吳中等人,紛紛跪倒,再之後,就是各部侍郎……通政使解縉熬到了最後,也不得不雙膝一軟,跪在了地上,心裡頭還唸叨,定國公啊,可別怪我,這個壓力,卑職是真的扛不住。
到了最後,金殿上還站著的就是徐景昌,朱棣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百官。
他和徐景昌,煢煢孑立,對抗百官,還真是不容易!
“定國公,你的建議還是很不錯的,如今朝臣盡數反對,朕也不好立刻裁決對錯……這樣吧,就仿效以往的通政司旬會,你們仔細商議,看看能否有妥當的結果。朕也要靜思,下次朝會,再談此事。”
朱棣沒說可以,也沒說不行,而是緩了一口氣,寬限了幾天。
此等大事,屬實不是一次兩次能說得清楚的。
朝會散去,徐景昌旁若無人,大搖大擺回家,所有朝臣,沒有不恨他的。
你等著,只要落到我們手裡,不把你小子狠狠辦了,我們就不是堂堂正正老爺們!
“蹇尚書,我現在後悔了。”夏原吉低聲嘆息,“我們不該免了徐景昌的通政使,他要是坐在通政使的位置上,是絕對不會對科舉文臣下手的。這小子報復心思真強!”
蹇義長嘆連聲,現在說這話有什麼用?
其實他早就提醒過,要防著徐景昌的後手,大傢伙都覺得失去了通政使的位置,徐景昌就無足輕重了。
現在知道了,這小子就屬孫猴子的,上天入地,沒有他幹不出來的事兒!
“眼下的問題,是無論如何,不能答應所謂唯才是舉,更不能引入師爺入朝。這事的關鍵還在陛下那裡。”蹇義斟酌道。
夏原吉點頭,“確實,陛下是真的動心了……我說蹇尚書,你看咱們能不能放幾個入朝,點綴一下,也好應付陛下?”
“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