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孝子朱棣,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有無數將士,他們的功績,是足以載入任何史冊的,始皇帝一統天下,大漢北伐匈奴,盛唐霸業,君臨天下,大明北伐,萬國來朝……絕對都是這個民族,這片土地上,最壯麗的史詩。

只不過和那些相比,大明的北伐,著實有點被低估了。

“定國公,大明立國之後,不少開國功臣自甘墮落,囂張跋扈,肆無忌憚,以至於惹得太祖皇帝大怒,誅殺了不少人。隨後又是靖難之役,開國功臣幾乎損失殆盡……要不是有定國公庇護,我們這些人都該死了。”

耿炳文說出了很無奈的真相,……大明開國功臣裡面,有不少晚節不保的。

甚至像徐達這種,明明善始善終的,還有人造謠,說是被賜下了鵝肉。

死得這麼窩囊,如何算得上英雄?

而且加之靖難之役,現在說了算的是靖難新貴,他們和開國功臣不是一路,自然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為開國功臣正名。

徐景昌提議修廟,正好戳到了一些人的心坎上,尤其是耿炳文,作為碩果僅存的開國功臣,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缺席此事。

就算惹來天大的麻煩,他也心甘情願,毫不後悔。

“定國公,不管怎麼說,開國有功,總不能被埋沒了吧!”耿炳文激動說道。

他這個年紀的人,真正在乎的,也就是身後名了。

徐景昌感嘆道:“老爺子,您應該放心,此事也關係到了我的先人,晚生沒有不出力的道理。其實我也在想,如果單純爭一個身後名,實在是太膚淺了……我們不光要爭到名聲,還要改變天下人的看法。總不能讓那些讀書人一張口就是孔孟門徒,千年道統……咱們要讓他們明白,是大明讓他們擺脫了四等人的命運,他們生活在太祖皇帝,開國功臣打下來的天下。如果他們只知道孔孟,卻忘了君恩,忘了大明朝,那就是忘恩負義。”

“國在儒先!”

徐景昌用四個字總結自己的意思。

耿炳文渾身震顫,老將軍大受震撼。

“定國公,你說開國之功,勝過孔孟?”

徐景昌笑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那可是聖人啊!”耿炳文感嘆道。他的言下之意,開國功臣自己都接觸過,一起喝酒,一起暢聊,他們什麼德行,耿炳文一清二楚,就這麼一幫東西,和傳說中的聖賢,差距也太大了吧?

徐景昌笑道:“孔夫子、孟夫子,也都是尋常人,不過是被無數人吹捧,夜以繼日,才有了今天地位。他們開創的儒家,固然影響了兩千年的中華大地。可大明功臣,卻是結結實實,恢復了華夏大地,還讓漢人天下發揚光大……如此功勞,怎麼就比不上孔孟聖人?”

耿炳文思量再三,不由得咧嘴笑道:“定國公所講,真是讓老朽茅塞頓開,只是老朽尚存疑惑,如何才能讓人們接受這些主張?”

你徐景昌自說自話,最多就是個暴論輸出者,要讓大多數人都接受才行。

徐景昌道:“確實,這事情並不容易,但我覺得這事值得做……我們要讓那些讀書人改變想法,從儒家士大夫,變成大明讀書人。如果做成了這件事,就不只是功在千秋那麼簡單了。”

儒家士人,自然是要扞衛孔孟之道,延續儒家傳統。

至於儒家到底是什麼內涵,就由他們來註解了。

可是作為大明讀書人,自然是要把大明朝放在最前面,國家為重,天下為重……這是根本的不同,後面可以衍生出來的內容,簡直數之不盡。

就說最簡單的下西洋……以儒家的視角來看,外面是夷狄,大明是華夏。遠航異域,只是錢多了燒的,跑去宣揚國威的奢侈愛好。

平時拿來吹吹牛,如果沒錢了,也就停了,最多跟戒菸戒酒戒釣魚差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