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華大地,遂歸於一統。將士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竭誠歡迎,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才過去了三十餘年……”

朱大壯從徐府出來,整個人都麻了。

他不得不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狗都大。

你就說徐景昌這個腦子是怎麼長的?

封官加爵,這都是尋常手段,確實能彰顯南孔的忠義,也算是對他們的補償……但是把南孔的經歷,放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裡,由孔家而華夏,由華夏又孔家……對比之下,那種山河破碎,華夏興旺的史詩感,撲面而來。

而且最後落腳地,變成大明北伐成功,收復故土,山河一統,家人團圓。這等於是告訴所有人,就算是孔家,也要感謝大明君臣。

你們要知恩圖報!

南孔是非常有堅守,很了不起……但南孔畢竟傳承下來,子孫後代不如北孔,但也是衣食無憂。和他們比起來,靖康之恥,蒙古鐵蹄南下,那些死去的無名冤魂算什麼?

還有,死守太原的王稟、高呼渡河的宗澤,光復陝州的李彥仙,血戰朱仙鎮的嶽武穆……還有在北固山遙望中原的辛棄疾,在大散關寫邊塞詩的陸放翁,被俘不屈,以身殉國的文天祥。

大明這個國家不是隨隨便便就來的,華夏大地也是有歷史傳承的。

在這部史書上面,不管是孔家,還是士大夫,都算不上主角,甚至不是那麼耀眼的群星。

朱高熾打了個激靈,趕快回宮,把這事情跟父皇講了,就等著明天的好戲了。

次日,朱棣降旨,請孔議入宮。

為了迎接這位孔氏後人,朱棣降旨,宗室這邊,由周王朱橚帶頭,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甚至是太孫朱瞻基都被叫來了。

再看朝臣這邊,榮國公少師姚廣孝、成國公朱能、淇國公丘福、曹國公李景隆,悉數到來。

而在更讓人意外的是,在李景隆身旁,還有個高大的中年人,他姿容俊逸,非比尋常,只是人到中年,鬢角白髮不少。

看到了他,所有人都傻了。

魏國公徐輝祖!

他怎麼冒出來了?

眾人駭然。

正在大傢伙不知道怎麼形容此刻心情的時候,又有人來了。

國公以下的勳貴,為首的不是鄭亨,也不是張玉之子張輔,而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他正是長興侯耿炳文!

在他身後,盛庸,平安,大明開國勳貴的後人,能找到的,尚在京城的,幾乎都來了。

這些人湊在一起,加上靖難新貴,構成了大明朝的半邊天。

而另一半的天,則是六部九卿,朝廷文官重臣。

值得一提,當初被徐景昌踢出京城的楊榮、金幼孜、胡廣、楊士奇等人,也都還朝。

內閣,六部九卿,還有其餘各部侍郎,翰林官,科道言官,能數得著的,都在其中。

這麼高的規格,自然需要有人協調。

太子朱高熾,定國公徐景昌,居中站立,弄得好像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意外,他們倆才是親兒子似的。

排出了這麼大的陣仗,拉來了這麼多觀眾,如果不搞點大事情,簡直對不起這一番折騰。

今天的朱棣,也是神采奕奕,鬥志昂揚,光看他的精神頭,就能感覺到一種叫做危險的東西。

孔議行了面君大禮,朱棣讓人賜了一把椅子,請他坐下。

隨後朱棣笑道:“朕聽聞孔氏原有一脈,是在靖康之後,才分為南北的?”

孔議點頭,“確實如此,靖康之恥,金兵南下,先人帶著家傳寶物,渡過長江,定居衢州,算起來也有兩三百年了。”

朱棣點頭,“不容易啊,我華夏自秦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