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景昌笑道:“我想到了一些事情,比如替嶽武穆建廟……將嶽武穆的事蹟編入書中,刊印之後,免費發放給天下百姓。還有文丞相,也要這麼辦。”

刊印書籍,這是解縉負責的,在裡面增加一些內容,不算是難事。

孔議聽得連連點頭,“定國公此舉,當真是振奮人心,實在是妙計。”

徐景昌含蓄一笑,“孔公,這也不過是略盡綿薄而已。距離真正掃蕩胡風,恢復華夏氣象,還差得太遠。我想著還要修建英烈祠堂,放在北平,也就是昔日的燕雲之地。兩宋三百年,不曾光復燕雲,是天下無數有識之士的終生憾事。陸游、辛棄疾,他們一生都在想著,光復故土,結果只能含恨而終。如今在北平建立英烈祠堂,紀念收復故土的功臣,又在祠堂周圍,另外修築廟宇,紀念嶽武穆、文丞相,還有無數忠義之士。正本清源,就從此事做起。孔公意下如何?”

孔議忙點頭道:“自然是極好的,草民佩服定國公的心胸格局。”

徐景昌笑道:“既然如此,我想請孔公去北平主持修廟祭祀事宜……”

聽到這話,孔議立刻就要拒絕,可徐景昌擺手,攔住了他。

“孔公,你的擔憂我知道,南孔讓爵,不慕名利,安貧樂道。不愧是聖人後裔,天下表率。你怕一旦答應了出仕,就會和曲阜北孔發生爭執,到時候孔氏子弟內鬥,讓人貽笑大方,敗壞了聖人之家的名聲。””

徐景昌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孔議的心坎上,“定國公,既然如此,又何必強人所難?”

“不,這只是事情的第一層。”徐景昌道:“是非不能混淆,過去的教訓不能忘記……你們孔氏一門也和華夏萬千百姓一樣,遭逢劫難,九死餘生。如今大明立國才三十餘年,有些事情,我們不做,再過幾十年,想做就晚了。”

徐景昌站起身,將朱棣的御筆請過來。

“孔公你看,這不是給你們孔家的,而是獎勵所有在神州陸沉之際,尚存忠義氣節的英雄……正是這一口氣在,咱們才能重新爬起來。自古以來,由南而北,一統華夏,除了我大明,沒有第二個。正是因為教訓慘痛,有切膚之痛,才能不避刀槍,不懼死亡。前赴後繼,捨死忘生。燕雲之地,千里沃土,每一寸土地,都有忠臣義士的血啊!”

徐景昌激動道:“孔公,你顧念孔氏的情分,聖人的名聲,我很欽佩,也無可指責。但我想請孔公能稍微再思量一下。想想三百多年,華夏的苦難,想想後世子孫,要怎麼避免重蹈覆轍。你們孔氏傳承至今,德昭日月,天下之望。站出來,就猶如當年揹負三寶,毅然渡江的先人一般,替百姓做點事情,也告慰南渡之後的歷代衍聖公,孔公還有遲疑嗎?”

聽著徐景昌的這番話,孔議渾身的血液都在燃燒,壓抑在心中的不平之意,噴薄而出,難以阻擋。

這話說得太好了,簡直不能更好了!

孔府南宗本是隨著南宋渡江的,他們選擇了追隨漢家王朝。

試想一下,如果趙宋稍微有點出息,能收復故土,衍聖公的位置是誰的?

毫無疑問,只能是南孔的!

就算他們不要都不行!

可惜的是趙宋沒本事,輸了遼國,輸金國,輸了金國輸蒙古,最後沒得輸了,把天下都輸了。

南孔也是押錯了寶,還有什麼臉面回曲阜?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們對忠義氣節的堅守。

其實他們也不算輸了,大元朝終究沒有長時間坐擁江山。

從淮西崛起的大明,席捲天下,恢復了故土河山。

包括燕雲之地在內,全都回來了。

先人揹負三寶,毅然渡江,並沒有錯,只不過時間稍微晚了一點而已。

如今大明修建廟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