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坑得太多了,整個人的精神都不好了。

不會是他貓一陣狗一陣的,又要害人吧?

其實夏原吉還真是多慮了。

徐景昌是真的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為了別的,總要給兒子一個好榜樣吧!

“陛下,經過臣的多番思索,北平依舊不具備成為都城的條件。”

朱棣哼道:“為什麼?難道是稅賦不夠嗎?”

徐景昌道:“陛下,如果只算這一年,稅收屬實是夠了。但是賬不能這麼算,畢竟到了明年,就沒有那麼多行業可以出售了,今年都賣光了,算是寅吃卯糧。”

夏原吉立刻搖頭道:“不對啊,以現在的勢頭,明年的生意更加興旺,財稅也會增加,我看最少三五年之內,北平的稅收就能超過一千萬兩,如果再算上鹽稅,供養都城足矣!”

徐景昌笑道:“夏尚書,我想請教,眼下大明的重心在哪裡?是北平更緊要,還是應天?”

夏原吉呵呵呵道:“自然是應天,不光是財稅的事情,還有人丁,城市……但是依我之見,北方還是能趕得上來的。”

“那就給北方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趕上來。”徐景昌道:“眼下的北平,就像個初生的嬰兒,正在舒展胳膊,增長雙腿的時候。夏尚書急匆匆把都城搬過來,等於是提前加上了套索,背上了重擔,著實不利於北平發展。遷都之意,暫緩十年,利國利民。”

夏原吉一時語塞,朱棣卻說道:“徐景昌,你這話莫非是敷衍朕?”

徐景昌連忙道:“陛下,臣以為或可以規定,每隔兩三年,天子北巡一次,陛下也可以安排人,隨時瞭解北平的發展狀況。如果具備遷都的條件,臣絕對贊同遷都。”

朱棣重重出了口氣,他是很喜歡北平,也希望遷都過來。

但正如徐景昌所言,北平現在確實需要發展的時間。

而南方也不能隨便忽視。

暫緩十年,或許也是個不錯的辦法。

“夏卿家,你怎麼看?”

夏原吉沉吟少許之後,無奈道:“定國公老成謀國,屬實公道之論,臣贊同。”

“你們呢?”朱棣又把目光落在了其他人身上。

楊榮、吳山等人紛紛附議。

就連黃觀都跟著點頭,表示贊同。

朱棣終於哈哈大笑起來,“好啊!徐景昌,你這也算是一呼百應了。”

徐景昌從容道:“不是臣能一呼百應,只是諸位朝臣心懷國家,以天下為重。”

朱棣更加笑了起來,“好啊,你是越來越會說話了。”

隨後朱棣看向了夏原吉等人,問道:“雖說遷都的事情,朕可以暫時放一放,但是北平以商賈為主,稅收幾乎等同應天。朕要安排人管理,你們怎麼看?”

沉默了片刻,夏原吉站出來道:“啟奏陛下,原本臣打算遷都北平,以北平為主,漸漸整頓整個官制。可如今定國公反對遷都,如果還是保留北平行部,這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一個二品尚書,統管半壁江山,權柄著實太重,下面的官吏也不好配屬。”

朱棣道:“確實如此,那你們說說,如果仿效應天,在北平也設立六部九卿,如何?”

這一次黃觀站了出來,“陛下,只怕行不通。如果設立兩套官制,必定有一套是虛職,一套為主。可如今看來,應天斷然不能虛職,北平又是責任至重,這麼安排並不合適。”

朱棣點了點頭,又為難起來,“你們講得都有道理,可道理不能當飯吃,現在南北如此,讓朕如何處置?”

沉默了再三,終於有人站出來,楊榮躬身道:“陛下,事到如今,臣以為必須設立一個衙門,總領南北,統籌內外,承上啟下,才能不負皇恩,不誤國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