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九十章 朝廷責任,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籠統了。臣的意思,咱們需要從全域性的高度,站在大明的立場上,仔細思量,看看到底有哪些事,是要朝廷負責的。把事情的清單拿出來,這樣也就好辦了。”
朱棣來了好奇的勁兒,“你說的意思,是先開列出國家需要做的事情,然後在因事設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陛下聰慧,這正是臣在思考的。”
朱棣道:“那你有什麼心得沒有?”
徐景昌道:“臣只是略有想法,也不敢說對錯,只是請陛下姑且聽之……一個國家的運轉,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維持朝廷的正常執行,其二就是履行治理百姓的職責,也就是對內,對外兩條。”
朱棣點頭,“也算合乎道理。”
徐景昌繼續道:“對朝廷內部的,這就包括禮部培養人才,主持科舉,選拔新秀。吏部挑選百官,考評官吏,安排職位。再有朝廷運轉,離不開錢,戶部管著錢袋子,就是幹這件事的。而且朝廷之所以有威信,能讓天下懾服,需要的是武力,這就需要兵部、五軍都督府,統御兵馬,剿殺匪類,對外用兵等等。”
朱棣依舊點頭,“還有嗎?”
“還有就是對外的……首先,朝廷要表率天下,公平公正,主持公道。因此刑名這一塊,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取信於民。不然百姓供養朝廷又是幹什麼?”
朱棣聽到這裡,心中很是觸動,“所以說這一次老大在江西乾得很好,朕十分贊同。”
徐景昌笑道:“太子殿下固然很不錯,但是也有疏漏。譬如說為民做主這事很重要,但朝廷也要賑濟災荒,救濟貧苦,興修水利,使百姓免於飢寒。又要修造長城,防範外敵。還要推行教化,給有識之士一條晉升之路。”
徐景昌侃侃而談,朱棣連連點頭,他們聊得看似和當下朝廷百官設定極為相似,沒什麼不同,但是仔細品味,似乎又有不同。
聊到了最後,徐景昌乾脆道:“陛下,臣有個想法,就是要明確朝廷職責所在,講清楚百官設定,各自限度。朝廷能管什麼,要怎麼管,把這個最重要的事情說清楚,公佈天下。讓軍民百姓都心中有數,如此一來,根據這些事情,調整百官,增減官吏數額,明確職責。這樣一來,陛下也好統御天下,方便治理百姓,監察百官。”
朱棣聽到這裡,連連點頭,他屬實有點動心了……官職改革醞釀太久了,朱棣也在不斷調整,比如設定內閣,安排了平章院,又提升了通政司的地位,還在北平設立了通商部……可這些都只是小修小補,沒有撼動根本。
如果像徐景昌所講,能把朝廷需要做的事情寫清楚,再根據這個,安排官吏,一切就清晰明瞭多了。
“朕贊同你的看法,放手去做吧,只要對大明好,朕都鼎力支援。”朱棣感嘆道:“朕如今年逾不惑,孫兒都那般大了,為了長治久安,也屬實需要處理好這些事情。”
朱棣笑著,把釣魚竿又塞回了徐景昌的手裡,“好好做吧,大明離不開你的好腦子。”
氣勢洶洶的永樂皇帝,問罪不成,還備受感動。
轉過天,徐景昌就在通政司,邀請吏部天官蹇義,把大致的事情說了。
蹇義正在為了江西吏治的事情操心,驟然聽到了這事,他先是一愣,隨即大詫,根本不敢置信,反覆詢問,最終確定,他簡直無話可說。
“這,這事情陛下怎麼會答應!怎麼會啊?”
徐景昌笑呵呵道:“陛下為了大明朝的長治久安,愛惜百姓,又有什麼不對的?”
蹇義扭頭,死死盯著徐景昌,冷哼道:“定國公,咱們都是聰明人,你就別裝蒜了,陛下要是聽了這話,只怕宮中內廷,就要悉數裁撤。整個官制都要改變。”
徐景昌豁然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