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節,盛世文豪,木蘭竹,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田地賦稅和教化是華夏傳承幾千年中,一直看重的兩條線,其歷史上總會有多次改革,這些改革在後世也會經常研究,以史為鑑。

雖然歷史程序不同,但歷史走向都是類似的。這個時代的政策和餘柏林所學歷史也多有類同。因此,這些政策的起因、經過、結果,施行過程中的阻撓、缺陷等等,餘柏林都瞭然於心。而後世學者評論過去政策,也都會討論“假如我在那個時代,該怎麼做”,所以要提出建議,也十分容易。

比如土地政策推行原因,不就是土地兼併問題,農民無地生計堪憂,豪門大置田地還不用繳稅。導致社會矛盾激烈稅收減少。再加上稅目繁重農民壓力大,官吏可操作的地方也多。本來土地兼併就活不下去了,再這麼剝削,各地就該此起彼伏的揭竿起義了。

重新丈量土地,統一稅制,改糧為銀,本就是大勢所趨。

餘柏林稍稍打好腹稿之後,以後世方法先在草稿紙上寫上大綱,然後修改幾分之後,提筆洋洋灑灑,一千字片刻即就。餘柏林寫了這麼久的聖賢文章,今天終於直抒胸臆言之有物一回,心中熱血澎湃,文思泉湧,似乎不經思考,筆墨自動便轉化成了錦繡文章,如有天助。

到第二篇,就更容易了。

這兩句話,在後世也討論了無數回。

這句話,在最初斷句時,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好似孔子贊同愚民政策似的。

其實縱觀孔子言論,其實不然。孔子生平,在當時便是“離經叛道”之人。周時,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教育侷限在貴族之中,平民幾乎難以入學。這時候的教育,是真正的貴族教育。平民連讀書習字的機會都沒有。

東周時期,各國實力割據,為培養人才,有才幹的平民也可以入學。孔子對擴大教育持極力支援的態度,他認為,教化民眾能增強國家實力。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當時來說,非常超前,他認為不能僅僅侷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孔子不僅言語支援,更是身踐力行,推廣私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各個國家,不但打破國家之分,甚至打破夷夏之分,學生更是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同職業。

這在現在來看,都是很難想象的。

這樣的一個明確表示要推行全民教育的人,怎麼可能說出“不能讓民眾知道”的話?

完全是前後矛盾。

餘柏林寫完孔子生平之後,筆鋒一轉,開始闡述為什麼會有這種誤解的思想。

最先提出這個斷句的人,乃是士族門閥巔峰時期的人。那個時候簡直是社會風氣倒退時期,講究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教育再次被貴族壟斷。作為貴族代言人,他曲解孔子真正含義,可想而知。

而後來之人,大多是跟風了。

後面那人,雖然跟風,但本身行為上,卻是倡導推行教化,並且也做出了許多實事。

餘柏林一邊寫一邊心中感慨,其實歷朝歷代朝廷並沒有實施什麼愚民政策,反而大多推行教育,力圖讓更多的人成為人才,為己所用。雖然說學的四書五經侷限性很大,從後世來看,禁錮了思想。但對於當時而言,統一思想有,但愚民是絕對沒有的。

真正的愚民政策,那是在某幾個少數名族王朝才會推行。以少數治多數,人家那麼做也可想而知。

那時候不只是教育,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等各方面,都在倒退,不單單僅僅是愚民一項。

比如現在這一策問,明擺著主流文化是不相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現在普遍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任使,就讓他們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炮灰攻只想種田

蘿蔔精

半世浮華

孟無為

臥底師妹每天都想反水

桃久枝

(系統)退散吧,灰姑娘

顧楚

她冷漠又撩人

依存體質

穿進豪門,海洋考古女博士贏麻了

瑗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