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見老農,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帶回來的番薯秧擺在劉衍面前的時候,杜峰和三個隨從正在總兵府正堂上大快朵頤,幾人已經許久沒有吃到正經的飯菜了,出海這段時間,每日能吃到臭魚爛蝦就燒高香了,很多時候都要捱餓。
此時看著幾人狼吞虎嚥的樣子,王炆鎮直接讓僕人再去弄些飯菜過來。
劉衍非常高興,大聲說道:“杜峰此番功不可沒,本鎮決定,任命杜峰為農部屯墾司顧問,按照司丞等級發放俸祿,其餘三位一併編入農部中。”
“另外,獎賞杜峰銀幣三百枚,三位隨從每人賞賜銀幣一百枚!”
此時杜峰等人在來的路上聽聞了青萊鎮銀幣的事情,知道三百、一百枚銀幣,其實就是三百兩銀子、一百兩銀子,杜峰四人激動
的放下碗筷,不斷的磕頭感謝。
劉衍笑著讓幾人起來,說道:“你們四位先下去休息幾天,住處王部長已經安排好了。三天後,你們便到農部報到,協助張部長推廣番薯。”
“遵命!”
劉衍又對王炆鎮說道:“王部長舉薦有功,也獎賞一百銀幣,另外今年你在政務部的俸祿,也提高一成。”
“哈哈,謝總鎮!”
王炆鎮笑呵呵的帶著杜峰等人下去安頓,劉衍則留下了張耒。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紅薯等,這個東西的葉莖都可以吃,在後世幾乎國人無人不識,可是在此時的明末,知道這個東西的人卻寥寥無幾。
劉衍記得,歷史上把番薯引進中國來的人,名叫陳振龍。這個陳振龍是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後來鄉試卻沒考上,於是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
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也就是番薯,見這種東西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很想把它帶回祖國,便不顧盤踞在呂宋島的佛郎機人禁令,將番薯藏起來帶著出境,沒想到被海關查收到,受到了嚴厲的拷打,幾乎喪命。
隨後陳振龍用了類似於杜峰的辦法,把番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再塗上汙泥,終於瞞天過海帶回福州,趕快上報當時的巡撫金學曾,慶幸的是巡撫金學曾非常重視,下令著重培植。
番薯在廣東福建得到了越來越多農
民的喜歡,一畝地番薯可以產出數十石,產量相當於稻穀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樣,貧瘠的土地也照樣能豐產。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明朝末年,江南地區水患嚴重,糧食產量大減,徐光啟於是從福建把甘薯帶回到上海,並推廣到江蘇種植,取得了很好的賑災效果。
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時期,陳振龍的子孫早不知道去了哪裡,福建那邊種植番薯的農戶也沒剩下多少,又被鄭芝龍把持,其他地方甚至連番薯這兩個字都沒聽說過,劉衍才不得已將目光重新放在呂宋那邊。
幸好杜峰不辱使命,真的帶回了番薯秧苗!
“大人,這就是番薯?這個東西真的能代替糧食?”
劉衍肯定的說道:“沒錯,這是一種比稻麥產量更高的糧食作物,而且非常耐旱,眼下大旱之年,也依然可以種植、收穫。不過要防備蝗災,要多準備一些雞鴨在農田四周餵養,並且想辦法防治。”
張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說道:“這秧苗都是一節一節的,真的能種活?”
見張耒半信半疑的樣子,劉衍說道:“相信我,具體的種植技術,讓那個杜峰教給農部的技術人員,要儘快部署下去。”
“青州府城這邊基本上見不到蝗蟲的蹤跡,現在府城周邊劃定一處農田,作為試驗田,將這些秧苗儘快種植下去,以免這些秧苗死掉。”
“本鎮會從親衛
營中抽調兵馬,日夜駐守在試驗田周邊,你也暫時將賑災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