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八章 捲土重來,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月,就在山東各地大拓荒的同時,李自成率領流賊中營抵達潼關。

潼關北臨黃河,南踞山腰,自東漢建安元年建成後,便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

潼關乃是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險要。

潼關古為桃林塞,明洪武五年千戶劉通築城,明洪武九年,指揮金事增修城牌“依山勢而曲折”築城牆,後稱明城。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門開六處,每處各有兩洞,中有甕城相連。

東門稱金陡,先名“迎恩”,後改“平藩兩陝”;西稱“懷遠”,後改“控制三秦”。南門有兩個,東邊的稱作上南門,先名“凌雲”,後改“麟遊”,再改“覽山”;西邊的稱下南門,先名“迎薰”,後改“鳳□”。北門也有兩個,靠西邊的是大北門,先稱“吸

洪”,後改“霸英”。南北水關門有兩個,南邊北門築閘樓七間,裡設天橋;北邊門築閘九間。六大城門,除南門無樓外,東西城各有兩個。

潼水穿城而過,經潼津橋注入黃河。城內建有金陵寺、鐘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

潼關城牆依山勢曲折蜿蜒,東南包括了麒麟山、硯臺(又稱印臺山)和筆架山,西南囊括鳳凰山和蠍子山(又稱象山),並將潼河入黃河段囊括進關城之內,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黃河的潼河穿越潼關城而過。

經過擴建的潼關城城池南高北低,北臨黃河,東、西、北三面城牆高五丈,而南邊的城牆,最高處竟有十丈。整個城池周長十二里。城內街道縱橫交錯,關內關外,山上山下,也修建了不少的名勝景緻,這些景點逐漸流傳,在當地負有盛名,成了民間盛讚的潼關八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譙樓晚照、道觀神鍾、中條雪案、秦嶺雲屏、風陵曉渡、黃河春漲。

只是此時潼關城內,卻已經每人再有心思去欣賞這些勝景,因為李自成率領的數十萬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從東西兩面將潼關團團圍住,連一隻山雀都飛不出去。

此時的流賊大軍可謂是東山再起,兵力甚至更勝以往,光是流賊中營的兵力就已經達到二十多萬,李自成的中軍在潼

關東面十里外紮下營盤,權將軍田見秀,制將軍賀錦,前果毅將軍任繼榮率驍騎兩萬五千、甲兵兩萬、步兵和死兵五萬圍堵潼關東面。

而劉宗敏則率領後果毅將軍吳汝義,副威武將軍黨守素,左威武將軍李錦,統帥甲兵兩萬、步兵和死兵十萬在潼關西面,從這邊發動主攻。

如今李自成經過開封之敗,被劉衍所部數萬新軍精銳打得人仰馬翻,在李巖、李定國、宋獻策等人的建議下,痛定思痛,開始對流賊各營進行新一輪的整頓,各營開始大規模操練兵馬,即便是普通的死兵和步兵,每日也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操練。

同時,李自成還對各營的兵備進行調換,儘量做到統一裝備,重新組建了火器營,從各處蒐集精良的火銃和火炮,命李定國、艾能奇操練炮手和火銃手。

一番整頓下來,流賊不但兵力更勝以往,戰力也開始飛速提升,邁出了從流寇向正規軍轉變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李自成在李巖、李定國的強烈建議下,不再攻下一處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唐

東仙軒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