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五十八章 衣食之憂,揚鋒漢起,宇十六,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安玄心中一沉,以後他與大夏、北魏、諸涼作戰的時間肯定不少,這禦寒的事是要儘快解決,口中笑罵道:“愚是那種不顧將士死活的人嗎。”
普通百姓身上衣著多是麻與葛所制的布衣,有錢人穿綢緞。冬裝窮人將蘆絮、稻草絮在衣中保暖,講究一點的用南方所產的木棉(1),當然也有皮裘。
東晉時已有製革的手藝,除灰法、煙燻法、油鞣法、皮硝法制出來的裘衣稍嫌硬,但保暖效果還不錯。窮人多穿狗皮、豬皮、麂皮、兔皮製成的皮裘,大秦歸於晉國,西市多了許多羊皮裘,倒讓雍州百姓這個冬天多了幾分暖意。
有錢人講究,什麼狐皮裘、貂皮裘,六七十張貂皮和縫製出一身裘衣,還要講究毛色,豈是一般人所能買得起,甚至有“集腋成裘”的說法,那多半是天子王公才有的享受。
則那哥從北地得了一卷虎皮、兩張豹皮,巴巴地來襄陽獻與楊安玄。楊安玄將豹皮分別給了孔苗和陰慧珍,楊湫見了眼紅的緊,磨著楊安玄以後也替她謀一張豹皮。
至於牛皮是軍中制甲、制盾以及軍械所用,楊安玄麾下將士眾多,再多的牛皮出不夠用,市面上沒有牛皮出現。
要想解決將士們的穿暖問題,只能是棉花。楊安玄記得張騫出塞就曾帶來過棉花,考古時他曾從出土文物和古籍發現,自東漢起至南北朝,西涼地區就種植了棉花(2),並有棉紡織手工業。
楊安玄在腦中回憶著,新疆民豐縣出土的東漢墓中有土蠟染布及白布褲、手帕等棉織品,晉、唐時期的吐魯番古墓中棉紡織物就更多了,看來要儘快將棉花引入雍司之地種植。
有了棉花後紡織工藝要跟上,秦漢便能紡織絲綢,漢時有了繅絲法,有了織錦的說法;蜀地的紡織業很發達,諸葛武侯就靠織錦養軍;紡錘、織機、梭子均已出現,可惜自己不記得黃道婆織布之法,要不然必能加快解決穿衣的難題。
不光是棉花,還有植物油。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的油麻種,名“胡麻”;後趙王石勒諱“胡”,將“胡麻”改為“芝麻”。漢代開始便有了(胡)麻油,但卻不是用來食用的,而是用於製造縱火的軍械或制絹布。
《三國志·魏志》記載滿寵“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除此之外,因芝麻油散發香味,有人捐在佛前燃長明燈。普通人吃不起芝麻油,植物油普及用在食用要到宋時了。
芝麻油觸動楊安玄的靈機,對丁全道:“你派人告訴張綱,讓他在火藥中加入芝麻油,試驗縱火的最佳效果。”
前世常見植物油有菜籽油、花生油、豆油以及山茶油,花生油是不用想的,現在還未傳入;《天工開物》中記載蕓薹屬結籽皆可榨油,即菜籽油,不過楊安玄對所謂的蕓薹屬不熟悉,依稀記得油菜是雜交種,估計菜籽油希望不大;豆油倒是可以有,等到百姓都能吃飽飯以豆榨油便可施行。
山茶油由油茶樹籽曬後榨油,楊安玄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從油坊經過時聞到濃郁的油香,那榨油坊中所榨的便是山茶油。《山海經》記載:“員木,南方油食也”。“員木”,即為油茶樹。
秦時稱山茶油為甘醪膏湯,漢末稱膏湯枳殼茶,唐時方稱山茶油。楊安玄滿口生津,巴不得立時將山茶油製出,先奪了命名權。
楊安玄當即叮囑丁全查詢“員木”,黃富派人前往西涼引進棉花。治下百姓能夠吃飽飯,為防著穀賤傷農,除了官府收購外,是時候鼓勵百姓耕種經濟作物,棉花、大豆等物可以耕種了。
術業有專攻,《天工開物》僅記得一部分,楊安玄撫著鬍鬚思忖,是不是該建個農情司,專門負責農事。百姓自發的生產要加以引導,形成產業才有規模,此事列為今年的頭等大事,等來日與辛何等人細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