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九十七章 戰與非戰,揚鋒漢起,宇十六,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先行出兵,說什麼事急從權,分明是不把你我放在眼中。打了勝仗獨得功勞,打了敗仗就讓他獨自承受責罰好了,將李強的公文直接轉給主公便是。”
襄陽城,雍公府多數官吏前往各州郡縣去督促農耕,勸課農桑,巡視地方。
作為穿越人,楊安玄深知守穩糧食生產底線的重要性,除了大力宣傳開荒外,規定各地生產糧食的田地不得少於百分之九十,為防穀賤傷農,官府還對糧食採取最低價收購保護。
在保證繳納糧稅和自身口糧所需外,鼓勵百姓栽種瓜果、菜蔬以及豆類。漢時便從西域引入了胡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等作物,以及馬食用的苜蓿,楊安玄有戰馬三萬匹,所需的草料不是少數。
平滅仇池,有不少精通栽種西域作物的農人,楊安玄把他們分散在各地,讓他們指導當地百姓利用房前屋後的閒散土地栽種這些經濟作物。
今年的重中之重是增加棉花的栽種面積。棉服的保暖效能已得到了檢驗,楊安玄決定由去年試種的千畝變成五萬畝。
按去年畝產二百斤計算,五萬畝可產棉千萬斤,將士們所用的棉衣、棉帽、棉鞋整個一套約需十斤,二十萬將士需二百萬斤左右,加上棉被所需也有節餘。
軍中無需這麼多的消耗,所以楊安玄決定對民間散量銷售外,還準備紡線織布,推出棉布。
棉布的出現應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棉布輕柔保暖、貼身透氣,必然取代麻布和葛布。
上兵伐謀,楊安玄捋著鬍鬚思索,要怎麼樣利用棉布的出現打一場經濟戰爭,主要目的不是對付劉裕,而是北面的魏國。
楊安玄考慮是滅國之戰,新息城城南吳家村的吳陳氏卻在盤算著一家人的生計。
小叔吳壯去年年底成親,家裡出聘禮、建新宅,加上兒子吳元入學庠讀書,家裡的積蓄花得差不多了。去年棉坊做工,自己與小姑得了二百斤粟米,算是補貼了一下家用。
年前有人上門為小姑子提親,吳陳氏想著姑嫂關係好,總要替她準備些嫁妝。家中小姑嫁出門,妯娌娶進門,勞力沒減,只是吳王氏太過精明,將來恐怕少不了爭吵,指不定哪天就要分家。
今年二月,官府派人來問家裡想不想種棉田,丈夫在軍中,照顧他家,最多可種四十畝棉花。公爹種了一輩子地,認為種糧才是正業,不肯種那些不能填肚子的東西。
吳陳氏嫁到吳家八年,第一次與公爹紅了臉,一定要將四十畝棉田的份額全部拿下,氣得公爹要與她分家。
吳陳氏咬牙不鬆口,小姑子在一旁幫腔,公爹才恨恨地道:“今年分開算,到時填不飽肚子不要來找僕。”
棉花種植要充足的水源,淮河兩岸的農田都種起了棉花,吳家的四十畝地就在淮河北岸。棉田有人專門指導該如何栽種,公爹和小叔不願前來,吳陳氏聽得很用心,小姑子吳梅是個有心人,跟在她身邊學著種棉。
四月,丈夫吳雄從滎陽歸家,官府獎給他五十畝地。吳雄在滎陽立了功,升任了什長,回鄉之後可以到郡軍中擔任隊率或者到鄉里做個遊徼。吳雄想著在外兩年,對家裡沒有幫附,便選了在鄉里做遊徼。
丈夫歸家,吳陳氏有了主心骨,把自家的田地交給公爹和小叔耕種,自己帶著小姑專心打理四十畝棉田。棉苗漸漸長大,按照前來指導的官吏所說排水、施肥、滅茬,看到棉苗開始結花,心底滿是期待。
從四月份開始,淮河邊就開始興建作坊,吳陳氏聽說今年棉田增了二十倍,河兩岸除了成片的棉田外就是密密麻麻棉花作坊。
去年那個楊管事又來了,帶了果點來村裡挨家挨戶地招工,去年村裡做工的人不過十幾個,要求是軍中將士的家眷,今年就沒有這個要求了,凡是願意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