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三章 風風光光回奉天,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然宣佈了食鹽自由買賣,但是也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一個五十萬的保證金,就是天文數字了,而且還要出錢購買食鹽,再去運輸銷售,成本就上去了,如果一次性不買幾百萬斤,甚至上千萬斤就沒有什麼賺頭。//更新最快//
但是就拿一個人一年吃十斤鹽計算,一千萬斤就是一百萬人,相當於十個縣左右的規模,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說到底食鹽還是要靠巨頭壟斷,但是由於張廷蘭把門檻降低了,只要有一定實力,就能擠進來。
因此食鹽的價格必定會大幅度的降低,也就是把原本由專賣鹽商壟斷的利潤奪回來,讓利給老百姓。當然張廷蘭只拿到了一半的長蘆鹽場,所謂自由買賣的地區也僅限於這一半鹽場原本對應的銷售區,但是對於整個中國的衝擊還是相當巨大的。
很多商人迫切希望擠進這個行業,光是查抄了范家還不夠,其他的老牌鹽商也要處理,幾百年的壟斷已經讓他們樹敵太多了,現在終於有人敢向他們宣戰了,頓時就引來了無數的支援之聲。
老派鹽商,舊的貴族倒了,就是新的貴族崛起的時機,誰都不願意錯過這個好機會,摩拳擦掌的商人們都盼著能更快的插手鹽業。
張廷蘭也加快進度,把從山海關到塘沽一代的鹽場全都理順了,整個長蘆鹽場的面積是非常廣闊的,在後世足有二百多萬畝的鹽田,能夠供應三億人的需求。一半的鹽場也是非常廣闊的。
奉軍為了保護鹽場,專門從關外調來了一個加強團。負責巡邏保護,另外範旭東也被請來了,讓他幫著設計推廣鹽田。
一切都趨於穩定之後,張廷蘭和範旭東一起走在新建的鹽田上,遠遠的已經能夠看到一堆一堆的雪白的鹽粒,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頭。
“鹽田曬鹽是利用陽光進行蒸發,非常節省成本。而且製出來的鹽質量也好,從很早開始,中國人就利用這種方式生產食鹽了,只是沒有大面積推廣開而已。”
張廷蘭點點頭:“說到底還是鹽商壟斷的問題,用鹽田大面積曬鹽,遠不如用鍋灶煮鹽容易控制,因此這幫老派的鹽商明知道曬鹽法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卻不願意採用。”
“張將軍一語道破天機啊,這幫鹽商掙的都是敲骨吸髓的昧心錢,把他們都給抄家了,實在是太快人心!”
查抄鹽商可不只是大快人心這麼簡單,收穫同樣頗豐。光是范家張廷蘭就搜出來兩千一百萬的資產,其實距離范家鼎盛的時期還有很大的差距,不過這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而且幾百年的積累,范家擁有大量的古玩珍品,幾乎都是價值連城。這些東西暫時還沒法估價,但是絕對相當驚人。張廷蘭已經安排人手陸續送回了奉天。
另外那些商人為了經營食鹽,陸續繳納了一千五百多萬保證金,總共有三十幾位實力雄厚的大商人成為了新一代的鹽商巨頭,他們從範東洋等人手上接過了華北中原幾省的市場份額。另外東三省也向他們開放了市場。
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份的民眾第一次看到了鹽價下降的希望,越來越多的民眾都歡呼雀躍。
對鹽政下手,可以說讓張廷蘭是名利雙收,而且在關內打下了一顆釘子,為以後的佈局奠定了基礎。
“範先生,現在咱們控制了鹽場,你的化工廠成本也能下降不少啊!”
“沒錯,還要多虧了張將軍的支援,現在工廠的廠房已經建設差不多了,部分機器裝置也安裝好了,咱們的技術人員也在探索生產工藝,另外我聽說侯德榜先生在美國購進了一些裝置和資料,也準備攜帶回國,我相信很快化工廠就能拿出產品!”
範旭東信心十足,張廷蘭也十分高興,扳著手指頭算算,鋼鐵、煤炭、化工、造船、機器製造,奉天的工業基礎已經有了雛形,下一步就是如何發展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