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五章 簡體字,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會差日本太多,畢竟日本也是列強之中墊底的,而且中國還有龐大的體積優勢,完全可以靠著資源和人力拼死日本人。這種拼殺就不是悲壯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了,而是紅色鋼鐵洪流淹沒第三帝國的模式,這也是最現實,最經濟的一條路子。
確定了整體追趕的方式之後,落實到了教育領域,需要培養的就是大量的中低階技術工人,在基礎教育領域裡面,小學只需要解決識字和算術的問題,到了中學之後,可以接觸理化科學知識。如果成績好,就可以進入大學,進一步深造,甚至可以出國留學,這些人就會成為最頂尖的那一部分人才,作為領軍力量。
至於其他的絕大多數,在經過一定的技能培訓之後,就能成為合格的中低階技術工人,靠著他們的操作積累,再有少數優秀人才的帶領,奉軍未必不能做出一些適合自己的產品,到那個時候,再對上日本人,也就沒有什麼擔心了。
“什麼新文化,新思想,還是讓那些有閒工夫的大學教授解決吧,咱們就老老實實的解決生存的問題,我看差不多可以推廣簡化字了,畢竟字型簡化之後,學習辨認就會變得容易很多,識字的人多了,基數增大了,可能出現的人才就多了!”
在後世也存在著繁簡字之爭,但是如果回溯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漢字一直在簡化之中,從大篆,到小篆,在到後來的楷體,漢字不斷的被簡化,從漢唐開始,中國社會就同時並存兩種字型,一個是正體字,一個是俗體字,也就是所謂的簡化字。
正體字是在正式的公文,碑刻之中使用,俗體字主要是普通百姓,販夫走卒,不求美美觀,只為了容易書寫,方便辨認,到了明朝的時候,俗體字已經被很多讀書人接受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或許簡化字會提前幾百年出現。
結果滿清竊據中原之後,對待文化呈現了空前的**態度,乾隆皇帝親自下令,科舉考試之中禁止了俗體字的使用,轉而全部採取了書寫複雜的繁體字,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文化的極大割裂,上層讀書人和底層販夫走卒之間的文化聯絡就被割斷了,那些知識分子只能埋首故紙堆。
繁體字的復古從本質上和滿清剃髮易服沒有任何的區別,都是在推行奴化教育,馴服知識分子,更好的割裂社會階層,控制老百姓。
這個愚民政策一直推行了幾百年,後世竟然還有一批自詡為學者的人為繁體字招魂,恬不知恥的說繁體字代表著文化傳承,如果真的代表文化,那也是代表的奴才文化,是滿清的流毒。
而且說到底文字並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載體,中國的幾千年傳承的不是幾個字的寫法,而是傳承的忠孝仁義,溫良恭儉,傳承的是君子如玉,勤勞樸實的民族性格,這才是整個文化的核心。
這個核心還在,中國文化就在,其餘的文字,衣服等等都是表象,大唐盛世的時候,中國人也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以前的衣冠,轉而穿上了胡服,沒有絲毫值得大驚小怪,為何到了後世中國人如此在意,說到底還是自信心缺失的表現。
“拙言,推行簡體字難度絕對不小。”王永江說道:“軍隊之中使用了簡體字,很多人就找過我,詢問是不是奉軍也有意全面推開。多數人都是反對的,不過原因也很簡單,一點字型簡化之後,讀書識字的人也就多了,對於現在壟斷知識的那些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們才編造各種理由阻止。”
“不用擔心這個。”張作霖突然在一旁說道:“辦事情就是敢不敢的問題而已,鹽商傳承了幾百年,關係盤根錯節,相比阻力十分巨大,可是咱們把范家拿下來,受到了多少的反噬?相反馬上就有新的商人填補進去,咱們手握槍桿子,腰裡彆著錢袋子,要想辦事情,就大刀闊斧,根本不用害怕。”
“大帥說的沒錯,我最近找人整理了第一批一百六十個社會上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