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章 勢如潮湧,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傷過大,就根本沒有辦法快速補充了。
所以必須用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這是張廷蘭早就定好的作戰方針,負責前線指揮的孫安虎也極力贊成張廷蘭的想法,並且身體力行,指揮著奉軍士兵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卯足了勁頭修地球。
在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方針指導下,奉軍的戰術就是深挖戰壕,廣設地洞,尤其是防禦火炮攻擊的貓耳洞,奉軍更是大肆修建。
經過多次的演練,奉軍已經能很熟練的挖掘貓耳洞了,兩三米寬,不到十米深,然後用粗大的原木作為支架,裡面可以躲藏四五個人,還能儲存很多的彈藥,只要不是被炮彈直接命中,就沒有什麼問題。
在整個戰線的佈防上,張廷蘭也採取了縱深防禦的理念,從綏芬河的市區到邊境線還有將近二十公里的距離,在這段距離上,奉軍精心購置了三道大型防線,在每道防線之間又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互相聯通。
奉軍的工事群寬度在二十公里左右,長度綿延了三十公里左右,這種規模的工事群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沒有出現過,就連參與指揮的姜登選等人都認為張廷蘭有些小題大做了,不至於如此。
但是交戰之後,他們就感到了張廷蘭策略的英明,俄軍別看在歐洲被德國人揍得鼻青臉腫,但是畢竟是一個老牌列強,打起仗來很是兇猛,他們集中了所有火炮,猛轟奉軍的陣地。
這也是歐洲一戰之中磨礪出來的戰法,大炮清除,步兵跟進,在遠東這種戰術完全可以算是首秀,威力相當的驚人。不過奉軍也掌握了剋制俄國人的關鍵,那就是充分發揮腳下大地的作用,讓厚實的土地成為奉軍最好的盾牌。
俄國人的炮彈颳起了一陣金屬的風暴,四散的彈片將地面上奉軍的工事基本夷為平地,遠遠看去,只有一片的狼藉,俄軍的指揮官看到了這種場景,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在他們看來,俄國人已經贏得了戰鬥的勝利,下面就是衝上去,把陣地輕鬆的拿到自己的手上。
烏拉,烏拉……
戰場上再度響起來震天動地的口號聲音,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無所顧忌的向奉軍衝來,眼看著距離陣地還有幾百米了,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鐵絲網,這是非常討厭的東西,稍不留神就會被劃傷,能嚴重的阻擋步兵的速度。
好在這幫俄國人都有準備,他們拿出了剪刀,將鐵絲網一點點的剪斷。就在俄國人快要衝破阻攔的時候,突然奉軍的陣地上響起來密集的槍聲,俄國人對這種聲音十分熟悉,那就是馬克沁機槍特有的低沉的吼聲。
這種已經在歐洲被證明了威力的武器在遠東也發揮出來猙獰的本色,機槍的吼聲就好像死神的嚎叫一樣,成片成片的俄國人被掃到在了鐵絲網的前面。
俄國人一下子就被打暈了,他們怎們也想不到奉軍竟然還有這麼強的火力,彷彿剛才猛烈的炮擊一點作用都沒有一樣。實際上也的確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俄軍的炮火雖然猛烈,但是他們沒有裝備太多的重炮,最大口徑的就是一百二十二毫米榴彈炮,而且這個級別的火炮還不多。
他們使用的多數是七十六毫米火炮,這種東西對奉軍特別加固的防炮洞沒有多大殺傷力,看似猛烈的炮擊,奉軍付出的犧牲不過是十幾個人而已,另外還有二十幾個人受傷,這點損傷對於奉軍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在前線指揮的孫安虎也暗暗為張廷蘭的深謀遠慮豎起了大拇指,以後到了什麼時候,都要把工事修築放在第一位,到了關鍵時刻,全指著這玩意救命呢。
捱過了俄軍的炮擊,奉軍快速從貓耳洞出來,進入了戰壕之中,把槍口全都對準了俄軍,這時候密匝匝的俄國人衝了過來,迎頭就撞上了機槍子彈,轉眼之間就有一兩百名俄軍士兵被掃到了。
馬克沁機槍的子彈是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