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九章 老段求援,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先秦時期開始,立足中原大地的農耕民族就開始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開始了戰爭,時間一直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民國時期,蒙匪依舊是北方最大的邊患,從西北一直到東北,綿延幾千公里的距離,都要受到侵擾。

如何消滅這個禍患,安定北方邊疆,張廷蘭也在不斷的思考,想來想去,最合適的辦法就是讓牧民徹底改變千百年來的習俗,停下游牧的腳步,定居下來,然後再把他們捲入到整個工業化的浪潮之中。牧民變成牧場主,或是礦場的工人,這樣不只解除了威脅,還能夠變害為利,成為發展國家的力量。

當然想改變幾千年的習慣,是何等的困難,這次從張勳手中大面積的圈地,就是改變草原生產方式的第一步,站在張廷蘭的位置上,他不只是要為了那點利潤,更多的是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內外蒙古的經濟模式。

只要牧民停了下來,他們就有了家業的羈絆,野性就會得到馴服,而且固定放牧之後,出產更多,牧民的生活和極大的提升,只要活得好了,腦筋正常的人就不會想著鬧事,因此張廷蘭很願意搞一批試點出來。

“以往牧民逐水草遷徙,哪裡有草就去哪裡,吃光了之後,再換一個地方,這種方式產出太有限了。如果要搞養殖,就要充分利用牧場的資源,在水草豐美的時候,主動收割儲藏起來,也不能光顧著吃,還要種草,就像種莊稼一樣,而且還要考慮到牧場的承載能力,有多少土地。養多少牲畜,都要做好計算,不能盲目的蠻幹。”

楚明遠也是相當敏銳的人,一聽張廷蘭的介紹,他立刻就豁然開朗,其實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點就破,以往對待草場完全是上天賜予,牧民也只能聽天由命。可是聽了張廷蘭的介紹,楚明遠頓時明白了。其實牧草也是一種莊稼,和種田其實完全是一樣的,也要播種,也要照料,還要收藏。所不同的只是糧食是人吃的,而牧草是牲畜吃的。

“每次和您談話都受益匪淺。當好一個牧民。不只要盯著牛羊,還要等著草地,一樣要好好經營草地,這樣產出才能增加!”

張廷蘭笑著點點頭:“說的沒錯,另外我還有一個建議,牧草也要好好選擇。我聽說西方的牧場多數種植苜蓿,在中國也有不少種植,你們可以探索一下如何種植苜蓿,有人測算過。一斤苜蓿能頂上三斤玉米,營養價值很高。”

“先生所說絕對不會錯了,我現在就去籌備一下,馬上到熱河圈地。”楚明遠已經徹底被說動心了,這就要行動起來。

“放手去幹吧,如果資金不夠,可以從銀行貸款,另外你們的牛羊數量多了,奉天的罐頭廠還可能遷過去,完全不用擔心市場的問題。”

罐頭廠給奉天帶來了第一桶金,不過工業總要升級,一些輕工業和糧食工業奉天都要甩出去,放到效益更好的地區,這也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建立了大牧場,東北就有了充足的肉食供應,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只有吃上肉,整個民族才能健康強壯。

楚明遠也十分高興,張廷蘭的話等於是牧場上了雙重保險,又有貸款支援,還有工廠收購產品,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了,這可是天賜的好事,他急忙興匆匆的去籌備了。

剛剛送走了楚明遠,張學良又興匆匆的跑了過來,一見面張學良就一臉的喜色。

“拙言,郭老師從黑龍江回來述職了,他還帶了點特殊的東西回來。”張學良說的神神秘秘的。

從收復中東路開始,郭松齡就被安排到了滿洲里,後來中俄邊境衝突越來越多,郭松齡肩頭的壓力就更大了,不過郭松齡也的確有些手段,連續幾次挫敗了俄國人的挑釁,有效的保證了中東路的西段安全。

作為講武堂的老師,又是張學良重點推薦的人才,郭松齡在老張那裡已經掛了號,升職機會成為了必然,這次郭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