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九章 緊急北上,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實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夏寒居然和德軍總司令搭上了關係,一下子就開啟了和德國合作的大門,堪稱首功一件,一定要好好的獎勵。”楊宇霆笑著說道。

張廷蘭也十分高興,以前趁亂弄一點機器,那是一錘子買賣,但是一旦確定了長久的合作關係,能夠得到的好處就源源不斷了。

縱觀近代史,中國能弄到的好東西,多數都是從德國來的,比如定遠和鎮遠軍艦,漢陽鐵廠,鞏縣兵工廠,在後來還有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另外德國還曾經在青島建立一所理工科大學,這在列強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英美等國的教會學堂都是教授文科一類的,能夠開設醫學法律之類的,就算是綜合性大學了。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英美等盎格魯撒克遜人做的斷子絕孫的缺德事太多了,他們非常忌諱後起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因此千方百計的限制,這一點在後世更加變本加厲。

至於德國人道德負擔並不沉重,故此可以提供更多的好東西。特別是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失去了膠州灣,反倒是消除中德之間合作的最後障礙。

“德國人戰敗之後,並不甘心,這次塞克特主動提出要和我們搞技術交流,其實說白了就是玩得一手借屍還魂,把一些軍工產業轉移到奉天,利用東三省的土地,保留新技術。驗證新武器,同時也要獲取中國的物資供應,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甚至重整軍備。”

“拙言一針見血啊,德國人肯定是在打著這個如意算盤,只是我們該採取什麼措施呢?”

“當然是求之不得了!”張廷蘭哈哈大笑道:“德國想要利用我們。同樣我們也可以學習德國的技術,甚至直接挖掘德國的人才,這是雙贏的合作。不過在合作的時候,必須把眼睛擦亮了,要從德國人身上學到真本事,要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中國和德國相隔半個世界,不接壤,又沒有了殖民利益的糾葛,是最理想的合作物件,在歷史上德國甚至向蘇聯輸出了大量的技術。包括潛艇、飛機、坦克等等。蘇聯正是靠著這些技術,才快速完成工業化,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最後甚至亂拳打死老師傅,讓人不免十分感慨。

如果中國能從德國搞到技術援助。把工業體系建立起來,對抗小日本就不會那麼悽慘。不得不說當時中國當政者短視到了極點。

現在奉軍基本上取得了獨立地位。又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加上遠在東亞,和德國沒有什麼厲害衝突,具備了獲得德國技術的一切條件。

“我看和德國的合作可以分成三個方面,首先就是技術裝置交流,要從德國獲得急需的各種機器技術。把東三省的產業完善起來,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次是資本交流,可以允許德國商人到東北投資實業,開發資源。同時我們也要到德國投資,收購一些有前途的中小企業;第三個層面就是人員交流,德國可以把他們的軍人,技術工人派過來,實驗新武器,學習新戰法,檢驗新的工藝,我們也要向德國大量派遣留學生,最好把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引入奉天,為我們培養充足的工人。”

德國曆經兩次世界大戰,能夠屢敗屢起,始終是歐洲大陸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和他們的發達的職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在後世中國的學生往往是成績差的,考不上大學的才會去技校學習。

而德國同齡人之中,只有百分之二十才會進入大學,其他的百分之八十則是參加職業教育,被培養成了技術工人,正是有了龐大的技工隊伍,高超的職業素質,才支撐起德國的製造業基礎。

張廷蘭也親身經歷過,一方面大學生過剩,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卻是工廠急需技術工人,其實說白了就是人才培養錯位了。從大學走出來的本科生除了公務人員,律師,記者,醫生,高階管理之外,理工科的人才也都是應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