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七十六章 繼續忽悠,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座萬噸級的船塢,我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人走向海洋的夢想,將在這裡實現,強大海軍的根基,就深植在旅順的土壤之中!”
張廷蘭這話說完之後,在場的民眾全都忍不住歡呼起來,張廷蘭所說的美好未來可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三年時間,砸下兩個億,手筆之大,已經超過了日本人。而且造船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配套工廠,這也就意味著以後旅順的百姓就不用擔心就業的問題,而商人也從中看到了機會,他們的眼睛全都瞪圓了,看來要馬上做好準備,想辦法分一杯羹才行。
至於不少外國記者則從這話中品出了不一樣的偉大,這分明是中國人要大造海軍,走向海洋的一封宣言書。
聯想到這幾天頻頻被提起的馬肯森號問題,大家全都感到了一絲不妙,所有人都知道,旅大的確有不弱的造船基礎。
旅順的造船業始於滿清,於1890年耗用139.35萬兩白銀建成旅順船廠,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軍工廠,有大、小船塢各1座,另有石砌泊岸、廠內鐵路支線、起重鐵架、鐵碼頭、倉庫、水電設施等,設9個生產車間,全廠員工近1000人。其大船塢當時號稱東亞第1大塢,自來水管道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設施。
隨後俄佔期間,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1902年末,完成第1期建設工程投入生產的大連船廠,耗資198.7萬盧布。工廠佔地面積3.1萬露坪,建有3000噸級船塢和棧橋碼頭各1座,廠房、倉庫等建築物28棟,以及水電設施。
而到了日本控制期間,投資的力度又增加了不少,1908年,川崎造船所從滿鐵租借大連船廠後,立即著手對其進行擴建和改建。首先改建和新建了一部分水工設施,擴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將3000噸級船塢擴建為5000噸級,新建小型繫泊碼頭和旱塢各1座,生產車間增加到10個,並逐步配備了造船、造機、機關車和車輛製造所需要的裝置。
翻開這些歷史,確實可以發現,旅大的造船業基礎,比起葫蘆島要強的太多了,最難得經過了滿清,沙俄,日本連續的投資,使得船廠一直在延續和發展之中,幾十年積累的技術,相當雄厚。
在日本統治期間,雖然也進行了投資,但是也有限制,主要的造船能力還保留在了國內,沒有不遺餘力的發展旅大。如果按照張廷蘭所說,奉軍是要堅定的發展旅大,憑著這些年技術積累,再加上充足的資金,建造萬噸的船舶,並非不可能。
這一瞬間,大家對於奉軍的雄心壯志,終於有了一個判斷。如果按照奉軍的發展速度,他們在三五年之內,或許真的能夠達到目標,甚至速度會更快。而且有了馬肯森號作為參考,就可以直接跨過大型軍艦的技術難題,從而一步登天。
畢竟當時德國從海軍不入流的國家,衝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也不過是十幾年而已,有些東西往往就是水到渠成的。
連續擊敗了俄國和日本之後,沒有敢懷疑奉軍的堅定意志,或許遠東的格局,很快就會因為奉軍大踏步走向海洋,而發生徹底的改變。
張廷蘭當然也注意到了一些記者驚恐萬狀的反應,心中頭暗自高興,想要把日本人忽悠住,光靠一艘馬肯森號還是不足,一艘戰巡而已,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必須讓日本人相信,奉軍有更大的野心,也有支撐野心的實力才行。
張廷蘭在這個時候,釋放發展造船業的訊號,就是全盤忽悠計劃的一個環節,當然發展計劃是真的,可是奉軍未必要建造戰列艦,而是要大力發展航母。
不過在張廷蘭的案頭,已經放著一份精心炮製的發展報告,奉軍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開工興建兩艘大型戰列艦,五年之內,再開工三艘大型戰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