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來二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明室南遷,封壇驚鴻,老闆來二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
同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
同時,大順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順,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劉宗敏部進京;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崇禎帝帶著太監王承恩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
李自成下令將朱由檢“禮葬”,李自成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
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五月初二日,清軍在吳三桂勾引下進入北京。李自成率大順農民軍退走山西,後又轉向陝西。
其後,在半年多時間內,清順之間展開決戰,而明朝南方的半壁江山完好無損。
從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在南京稱帝時,南明控制著登萊、鳳陽、湖廣、安慶、應天、浙江、福建、江西、南贛、廣東、廣西、偏沅、貴州、河南、四川、雲南等巡撫轄區。
明朝實行兩京制度,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
在朱由檢自縊、北京城易主之後,南京成為有實際內涵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成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
在南京,很快展開一場擁立新帝的鬥爭。
當時逃難到淮安城的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鳳陽總督馬士英主張擁立朱由崧,因為他是神宗皇帝的孫子,而朱常淓是神宗皇帝的侄子。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侍郎呂大器、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日廣及原禮部侍郎錢謙益等主張擁立朱常淓,理由是朱常淓比朱由崧賢明,當立賢不立親。
馬士英得到江北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的支援,擁兵迎朱由崧進入南京,先給他以監國的名義。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號弘光。
戶部尚書高弘圖與史可法、馬士英等被推入閣,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馬士英仍督師鳳陽。
弘光政權堅持與大順政權為敵的立場。
當大順軍和清兵雙雙南下,對南京都形成威脅時,弘光政權把對付大順軍作為當務之急。
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無逾辦寇”。馬士英則認為,坐視大順軍和清兵兩虎相鬥,是當今上策。但在廣大士民的眼裡,弘光政權是明皇朝的合法繼承者,清兵與大順軍的鬥爭基本結束以後,清政權與弘光政權的矛盾突出起來,弘光政權成為南方人民反抗清兵的一面主要旗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