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飛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節,皇后起居注,華飛白,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吏聯姻。”
“三則——萬歲爺可還記得,咱們家的宗室如今已經有多少人了?我們曾經看過玉牒,林林總總加起來,至少有數千人之巨。光憑著國庫養活這數千人,已經是極為沉重的負擔了。我記得萬歲爺曾經說過,想改一改藩屏之制。不希望兄弟之情疏遠,不希望孩子與咱們分隔兩地,更不希望助長宗室的野心,不希望他們生亂,也不希望國庫入不敷出,養不起那麼多宗室,也無法賑濟民間的災荒,連邊疆的糧草都須得拆東牆補西牆。”
“宗室數目太多,子嗣繁衍太盛,亦是不安定的根源。國庫負擔不起他們的生活,他們便會絞盡腦汁欺壓民眾,更會想方設法地與兄弟子侄勾連,行不法事。萬歲爺,宗室繁衍確實很重要,但若是毫無節制地繁衍,於國朝有害而無益。”
朱祐樘皺緊眉頭:“卿卿說得有道理,我很認同。”他本便不覺得一個男子需要納那麼多女子方能滿足其欲,為了繁衍子嗣而廣納後宅,不過是男子放縱自己的藉口罷了。瞧瞧他,守著自家皇后,過得不知有多舒坦。他也不覺得子嗣眾多方是福氣。有那麼多孩子又如何?做父親的若不能關照愛護每一個孩子,任孩子受盡委屈與苦楚,倒不如膝下只有兩三個孩子,好好教養得好呢!
“只是,僅僅以鍾陵郡王一例,恐怕不足以說服群臣。”他沉吟片刻,忽然想起了甚麼,問懷恩道,“戴先生,朕依稀記得,彷彿有御史參奏某一藩子嗣眾多,恐有虛假冒名之嫌?”他當時因瞧見了錦衣衛的摺子,就將那封只看了開頭的摺子放下了。
“是。”懷恩低聲對旁邊的蕭敬說了幾句,蕭敬便親自帶著小太監回了乾清宮將那摺子取過來,“老奴記得,是巡撫陝西都御史楊澄等上的摺子。說是晉府慶成郡王的子女累計已有九十四人,他們認為其中必定有收養異姓子冒名宗室者,也有賤奴所出冒充良妾子者。”
朱祐樘與張清皎被“九十四”這個數字給驚呆了。歷朝歷代,他們還從未聽說過有哪代宗室竟然生了“九十四”個兒女!若是讓慶成郡王這麼生下去,光是養活他們一府的人所用的祿米,就已經足夠皇宮大內這一大家子人的用度了!更不必說,他們這一家,頂得上多少藩王家啊!
“九十四……萬歲爺,如果這九十四人,男子皆封鎮國將軍,女子皆封縣主,那——”張清皎覺得,自己隱約間已經聽到了國庫發出了不堪重負的悲鳴。這可不是九個人、十個人,而是九十四個!這九十四人如果再繁衍下去,只需一代,少說也能翻個四五倍!!再過一兩代,光是他們一府的人,便能頂得上目前所有宗室的數量了。
朱祐樘回過神來,皺眉道:“御史所言有道理,必須查清楚這九十四人的身世,確定他們確實是王妃、夫人以及良家女子所生,才能上玉牒。”無論如何,他絕不會讓國庫白白養這麼些只知道不停生孩子的閒雜人等!!
“這慶成郡王府曾有冒領祿米的先例,因此楊御史等人才會懷疑他們為了祿米便多報子嗣,混淆宗室血脈。”懷恩又道,“楊御史在摺子中建議,讓禮部限制郡王及以下宗室的妾媵數量,查清楚各藩宗室的子女是否王妃、夫人與良家女子所生。如有賤籍女子所生者冒領祿米,便追繳回來,以儆效尤。”
“很該如此。”朱祐樘從蕭敬手中拿過摺子細細地看了看,又給張清皎也瞧了瞧,“慶成郡王一例,鍾陵郡王一例,已經足夠命禮部將宗室婚配的禮制改一改了。必須限制他們納妾的數量,否則必定會生亂子。”
“僅僅只是郡王以下?”張清皎挑眉,“親王便不必限制麼?”
“目前兩例都是郡王,不宜提親王,否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朱祐樘道。他當然也知道,養活親王更是不易。親王之子封郡王,祿米多,待遇好,比郡王之子封鎮國將軍可難養活多了。不過,眼下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