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揮師幽雲,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殘兵,加上原來所部怨軍,在南京逐漸積攢下不少兵力。
保大二年三月,天祚帝逃入夾山杳無音信,南京遼國百官群龍無首,形勢危急,遼國南面宰相李處溫、都統蕭乾和翰林學士耶律大石率百官再三勸進,擁立耶律淳為皇帝,改元建福,此時僅剩南京的遼國史稱“北遼”。
耶律淳三月登基,五月童貫就大軍壓境,面對北宋的趁火打劫,新生的北遼政權爆發出了強烈的戰意-天祚帝胡作非為搞得國家瀕臨亡國,我大遼打不過金國,我還打不過你北宋?
談判談不攏,童貫派宋軍兵分兩路,東路軍由种師道率領向白溝河進軍,西路軍由辛興宗率領向範村(今涿州西南)進軍。
耶律淳完全不怕宋軍打過來,派蕭幹率軍阻擊宋軍西路軍,耶律大石率軍阻擊宋軍東路軍。
遼軍兩名主帥中,蕭幹可謂成名已久,其本人是遼國奚王,在遼國契丹族和奚族本是近親,奚族也是遼國政治地位僅次於契丹的民族。蕭幹早在遼道宗年間就已經被封為奚王,天祚帝即位後國內戰亂頻發,蕭幹就忙著到處去平叛,等到把各地叛亂平定完之後天祚帝已經被打的找不著人了,蕭幹無奈之下只好投奔遼國僅剩的南京。
跟久經沙場的蕭幹相比,耶律大石簡直襬不上臺面,因為他是個文臣。
耶律大石生於遼道宗大安三年,天慶五年二十八歲的耶律大石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任職,接著歷任多地刺史,保大二年在南京任遼興軍節度使,在此之前從未有過帶兵作戰經歷。但契丹民族從小弓馬嫻熟,國難當頭耶律大石管不了那麼多了,哪怕戰死沙場,好過窩囊投降。
童貫率軍總計十五萬,而遼軍不過六七萬人,按正常的軍事思想,這麼大的兵力優勢直接圍城攻打就行了,但詭異的是兩路宋軍分別走到白溝河和範村之後,就地駐紮不走了。
原來童貫臨行前,徽宗御筆寫下三個妙計:上策是招降遼軍,燕京和平解放,不戰而屈人之兵;中策是燕京留守稱臣納貢;下策是遼軍拒絕投降,我軍按兵不動,巡邊威懾。
知道了吧,在徽宗的戰略意圖裡,就從來沒有把幽州城攻下來的選項,最好是讓遼軍自己投降,否則不準打。
打贏了還好說,可幽州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萬一沒打下來,這罪名誰擔當得起?
幽州城就在眼前,但种師道和辛興宗各率一路宋軍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等。
宋軍東西兩路大軍中,東路軍明顯要強於西路軍,种師道所部西軍身經百戰,在西北血戰多年,手下有一名先鋒官名叫楊可世,號稱萬人敵,是种師道的王牌部將,曾經在西北戰場上殺進西夏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多次一馬當先把夏軍打的落花流水,非常勇猛。
宋軍有兵力優勢有百戰名將,徽宗就是不讓打,以前在西北徽宗不讓打童貫都敢抗命照打不誤,現在童貫年紀大了,滿腦子都是當王爺當王爺,當年的魄力一點兒沒剩下,徽宗讓他等他就等,好,等,宋軍沒有等到遼軍的投降,而是等來了遼軍的痛擊。
戰場上的勝敗從來都不是兵力、裝備等因素能夠完全決定的,只要在關鍵的視窗期抓住機會把尖刀插進來,敵人就輸了。
尖刀耶律大石首先打了過來,趁著東路軍不備發起突襲,耶律大石一屆文官卻領著頭不要命的衝,遼軍士兵們也跟著不要命的衝,宋軍東路軍副將楊可世猝不及防敗退下來,种師道率中軍持宋軍獨有的對付騎兵武器-巨矛奮力反擊,勉強撤回白溝河以西,退回雄州。
之前怒搶韓世忠戰果牛逼轟轟的辛興宗更慘,以為只要等著一聲令下開進幽州城就完事兒了,西路軍全軍原地吃喝拉撒不做任何戒備。蕭幹率軍神不知鬼不覺的打進範村,沒有試探一上來就把所部遼軍全部壓上,西路軍完全招架不住,被打的落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