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西夏建國,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蕃發生內亂,部族衰弱,無力再與夏軍抗衡,李元昊派兵陸續拿下了瓜州、沙州、肅州等河西走廊上的各個城市,至此,整個核心走廊全部被西夏所控制。
在猥瑣發育的同時,遼宋兩國相繼給李元昊送來了敕書,遼朝按照舊例冊封李元昊為西夏王,宋朝按照舊例冊封李元昊為西平王。李元昊對兩國的冊封完全不感興趣,宋使來冊封時宣讀聖旨,李元昊不跪不拜一副強硬作風,冊封結束後召叢集臣感慨,先王當年何必受這樣的冊封,我們國家如此強大,絕不應該臣服於他國之下。
李元昊不知道這是他爹給他留下來的基業嗎?李元昊太知道了,但他還是要發表這番言論,他要挑起民意掌控輿論,為登基造勢。
當然,建立國家可絕不是簡單的發表一番言論就能建立起來的,為了激發起民眾最強烈的民族主義愛國精神,李元昊下令,從文化上徹底改革,建立起党項族特色的大夏國新文化。
第一條是党項族統統改姓,改回原來老党項族的姓氏,李元昊同志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動作,不再用漢姓,給自己改成了党項姓“嵬名”,又給自己改了名字“曩霄”,連起來就是嵬名曩霄,鑑於這個名字實在過於拗口還難辨認,以後我還叫他李元昊大家知道就行。
你改沒問題,你原來是什麼你還改回去什麼,李元昊他們一家可是有党項姓的,党項原始鮮卑族一支部落,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在唐朝那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你現在不改回拓跋卻改成一個讀都不好讀的姓氏這算什麼,党項族過去的歷史不傳承了?
改完姓氏,李元昊又接著頒佈第二條改革:衣冠改革。規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青綠色的衣服,而朝中大臣根據品級高低依次也有對應的穿戴搭配和顏色顏色,不能亂穿。
改革衣冠的同時還有髮飾,李元昊下達禿髮令,禿髮令規定剃光頭上中間部分頭髮,兩側和後部留髮,所有國人三天之內必須完成剃髮,否則格殺勿論,堪稱西夏版“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古代封建社會上草原民族常常都有“髡髮”的習慣,早期的鮮卑、契丹、室韋包括後來的蒙古都有這個習慣,草原民族民風彪悍,也許是蓄髮不利於衛生,也許是特殊的審美習慣,各個民族的髡髮形式也各不相同。今天如果到寧夏曆史博物館還有豐富詳實的西夏國文化介紹,包括狂炫酷拽吊炸天的西夏髮型,說實話,沒什麼美感。
再接下來就是絕對的重頭戲了,李元昊下令借鑑漢字和契丹大字,創造党項民族新文字,經過西夏學術大家野利仁榮一通研究整理,製作出十二卷西夏文字典籍。西夏文字頒佈之後李元昊下令,此後所有國家大事全部由西夏文記錄,國家開科取士、詔令釋出等所有正式場合通用文字也全部採用西夏文。
西夏文分別借鑑了漢字和契丹大字,也出現了漢字和契丹大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推廣起來非常困難,漢字我們都熟的,繁體字難寫,拋開港臺地區不說,就算讓我們現代人去寫繁體字也是不好上手,否則也不會有建國初期的漢字簡化運動。契丹大字就更不用說了,筆畫多結構複雜,後來為了方便民眾學習使用不得不再創造出一種表音文字契丹小字與契丹大字同時使用,就像日語裡平假名+片假名一樣,這才慢慢的應用推廣起來。
西夏文借鑑的這倆複雜文字的結果就是自己成了更加變態級的複雜,在民間普及程度並不好。由於西夏境內當時有大量漢人居住,平時語言文字還是以漢語為主,為了方便國民掌握西夏文和國際交流,後來西夏專門組織學者編纂了翻譯典籍《番漢合時掌中珠》,像雙語字典一樣專門介紹西夏文與漢字之間的對應關係。
插句後話,西夏滅亡之後,國家所有文化典籍被蒙古人毀之一炬,西夏文成為死亡文字,導致後世出土的所有西夏文物、圖書全部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