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青天包拯,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年,三十八歲的包拯才啟程進京。

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多麼黃金的人生,包拯全部用來給父母盡孝,雖說古代封建社會注重孝道,但犧牲自己仕途為父母盡孝的畢竟是少數,更何況這孝道守了十年。

孝順的包拯被朝廷委派到天長(今安徽天長市)做知縣,遇上了一樁棘手的案子。當地一名百姓來告狀,說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頭,請衙門做主找到罪犯。

牛要是被割了舌頭就沒辦法吃草,久而久之就會餓死。牛主人為了減少損失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牛宰了吃肉,還得早點兒宰,宰晚了牛餓瘦了損失更大。可依照宋律,牛是生產工具,不能輕易宰殺,普通百姓擅自宰牛那是犯罪要被判充軍。

包拯想了想告訴牛主人,讓他回去儘管把牛宰了吃肉。

牛主人懂法,知道擅自宰牛違法,向包拯表示不敢宰牛。包拯卻成竹在胸對牛主人說,此事悄悄行事切勿聲張,一切後果由包拯承擔。

牛主人滿腹疑惑的回去,按照包拯的要求宰了牛,也沒告訴別人。沒過幾天,有人來衙門狀告牛主人擅自再殺耕牛,包拯二話不說直接讓衙役把告狀的拿下,問對方為什麼割牛舌?

告狀人裝糊塗,說不知道什麼割牛舌。

包拯接著問他怎麼會知道牛主人宰牛?

告狀人說自己親自到牛主人家檢視了,發現牛被宰了才知道。

包拯又問好端端的為什麼跑去牛主人家看人家有沒有宰牛?

告狀人回答不上來了,包拯替他說,就是因為他把人家牛舌割掉,牛主人為了減少損失無奈之下只能宰牛,而等他看到牛主人宰牛之後跑來告狀,就是想誣陷牛主人。

這下子,告狀的徹底洩氣了,一五一十全招了,跟包拯的推斷分毫不差,最後判告狀人捱了板子,並且要全部賠償牛主人損失。

三年知縣任期很快結束,按照制度,進士任職地方結束後要進京述職,政績合格的是要提拔的。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進京述職,受到仁宗褒獎,當時包拯住的旅館離當朝宰相呂夷簡家非常近,呂夷簡很欣賞包拯但礙於面子又不好主動去找包拯,於是包拯面完聖之後就等在家裡,以為包拯住的這麼近一定會親自來拜會拜會自己。可呂夷簡左等右等,等到最後也沒等到包拯,派家僕去打聽,原來包拯已經出發去端州(今廣東肇慶市)赴任了。

呂夷簡雖然對包拯不太熟,但包拯對呂夷簡可太熟了,范仲淹、歐陽修這些大佬跟呂夷簡鬥法的事蹟在北宋政壇廣為人知,包拯沒興趣依附呂夷簡,做官嘛,坦坦蕩蕩,大公無私。

包拯第二次赴任的端州在當時是個非常有名氣的地方,因為盛產一種奢侈品“端硯”。端硯是硯臺的一種,古時候讀書人寫字需要研磨,研磨肯定要有硯臺,而端硯就是硯臺中的極品,相傳端硯手感特別好,研出來的墨均勻書寫流暢。其實到今天端硯也很受追捧,只不過現在寫書法的多用現成墨汁,研磨的少了,更多的是小圈子愛好而已。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好東西有時候往往不一定能給當地百姓帶來福祉,也可能帶來厄運,端州的端硯,遼東的海東青,都沒能造福當地百姓,反而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根據朝廷制度,端州每年要向朝廷上貢五十方端硯,端硯並不是隨地就能開採,而是要在西江北岸山上的幾個巖洞裡開採,巖洞裡有泉水流出,硯礦就在泉水下面。想要開採端硯,就得先上山,再鑽洞,再下水,然後人工用鎬來鑿取。

這種勞動方式,跟下井挖煤也沒什麼區別了。

勞動人民再辛苦,也架不住當時達官貴人們的喜愛,朝廷規定五十方端硯,可在之前的歷任端州知府為了巴結權貴都是加大開採量,每年上百方的端硯進貢到開封,除了獻給中央之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大唐小地主

大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