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大金餘暉,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忠孝軍是金國最後一支精銳部隊,但陳和尚率領的這支精銳人數實在少得可憐,只有區區四百人。
對面蒙軍八千,兵力是忠孝軍二十倍,進入陝西以來連戰連勝士氣高漲,無論如何忠孝軍都是雞蛋碰石頭不可能贏,可戰鬥一打響,蒙古人發現這支金軍的打法從來沒見過,先頭部隊瞬間被打散了。
原來陳和尚這支忠孝軍除了士氣旺、對蒙仇恨值高、裝備精良外,還有個降維打擊的武器-火槍。
金末的火槍學名飛火槍,以黃紙十六層為筒,長二尺,用柳炭、鐵滓、磁末、硫磺、砒霜等為藥,貫注筒內,縛於槍頭之後,點燃發射,燒十餘步遠,人不敢接近,有些像戰爭大片兒裡的火焰噴射器。忠孝軍就是帶著這種武器撲向了蒙古人,蒙古人善騎射,忠孝軍也善騎射,蒙古人裝備精良,忠孝軍裝備同樣精良,蒙古人每人三匹馬,忠孝軍每人兩匹馬差距不大,蒙古人射完箭之後抽出馬刀,忠孝軍射完箭之後掏出飛火槍,直接火龍騎臉噴上去。
在短暫的震驚之後,蒙軍統率朵忽魯急忙組織中軍反擊,但忠孝軍戰鬥力實在太強了,國仇家恨讓這支隊伍打起來個個跟玩兒命一樣,主將陳和尚更是不顧一切的衝殺在前,以命相搏。
忠孝軍閃擊取得奇效,完顏合達馬上又派出部將樊澤率一萬金軍主力壓上,金軍一看忠孝軍前鋒殺的蒙古人人仰馬翻,頓時全軍士氣大振,一股腦的撲了上去。
久久沒有打過順風仗的金軍終於打出了一場優勢漂亮仗,在戰陣和兵力全部佔優下,蒙軍終於潰敗,朵忽魯率軍逃走,撤到了慶陽以北。
大昌原之戰在金末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是第一次金軍在野戰戰場正面擊敗蒙軍,在此之前從野狐嶺之站開始,金軍近二十年未曾擊敗過蒙古人,大昌原之戰第一次打敗了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讓瀕臨絕境的金國看到了戰勝敵人的希望。
雖然這希望來的太遲了,但總比沒有強。
一場戰鬥的勝利並不能改變蒙金之間的強弱懸殊,哀宗深知金國仍然遠不是蒙古對手,就在正大六年當年八月,蒙古忽裡臺大會之後,哀宗派使者前往草原向新任大汗窩闊臺道賀,並提出了兩國議和的請求。
窩闊臺不同意,說金國遲遲不投降,致使先帝奔波忙於戰事,伐金是國策,議和絕無可能。
在進行了一系列徵召動員之後,正大七年七月,窩闊臺率弟弟拖雷、侄子蒙哥等人親征金國,大軍南下威武霸氣,卻先在潞州(今山西長冶市)吃了個癟。
蒙古前鋒部隊由大將塔思率領,塔思是孛魯的兒子,木華黎的孫子,將門虎子打仗十分厲害,率軍南下路上接到軍令,要先去潞州解圍,因為當時蒙軍控制下的潞州正被金將武仙圍攻,形勢危急,隨時有可能被攻陷。
至於為什麼原本興定年間就已投降蒙古的武仙同志此刻卻又出現在了蒙金戰場上,那可是說來話長了。
興定四年八月,武仙投降蒙古後被木華黎安排與史天倪共同駐守真定,兩人早年多次交戰互相戒備很深,正大二年,史天倪接到報告,稱城外有兩處軍寨聚集盜賊背叛蒙古,於是點起本部兵馬出城平叛,將兩座軍寨裡計程車兵盡數殲滅。
叛亂平定了,史天倪和武仙之間最後一塊遮羞布卻也被撕下來了,原來這兩座軍寨並非盜賊,而是武仙所部士兵練兵之地,史天倪不分青紅皂白把武仙部下一網打盡,讓城裡的武仙忍無可忍。
忍無可忍、怒火中燒的武仙裝作不知道此事,在城中設宴為史天倪慶功,史天倪打了勝仗立了戰功,聽到武仙還要設宴招待自己以為對方這是要給自己認慫,於是洋洋得意的回城赴宴,卻不想武仙已決心叛蒙歸國,就在宴會上將史天倪殺死,然後全殲史天倪部下,派使者回到開封報信,武仙率真定重歸大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