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教司坊
朝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八十六章 教司坊,末世災變:我的熟練度面板,朝頂,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帝為什麼想要戰爭?
為了開疆擴土之功?
一方面,只有佔領更多更大的領土才能擁有足夠的耕地、河流和草原資源,才能保證糧食的供應,才能供養龐大的政府機關和軍隊,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應,才能保證帝國的長治久安。而隨著領土越大,糧草、人口資源才越豐富,經濟基礎才能更雄厚,國家實力才能進一步增強,在遭遇外敵入侵時候才能有更多回旋餘地。
南征北戰,攻城拔寨不僅能開疆拓土,也是一位國君體現自我威望的重要渠道,每一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都是透過四處攻伐為自己的子民打下遼闊的疆土樹立了威望。
同時將士也需要在領土擴張上獲取功名,打仗無疑就是一條全新的上升渠道。
另一方面,只有開疆擴土,才能名垂青史,成為歷史有名的君王。
一個君王如果開疆擴土那麼關於他的功績就會在歷史之中大筆墨的記載,關於他的傳奇也就會越來越多。
否則的話就算是做的再好,也不過一個‘中興之君’的稱呼,如一句‘某某王朝在他的帶領之下更加興盛’,但是若是開疆擴土之君那就有很多事情了,甚至都是帶著敬稱。
如,秦皇漢武……
當然,也還有是為了好大喜功的。
這兩者說成是同一追求也可,區別就是成沒成功。
成功了,就是開疆擴土之功,不成功就是好大喜功之君。
古代君王追求武功,以求青史留名,便不恤國力窮兵黷武,征討四方,有的雖然於疆域擴充套件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國家財力民力也被掏空了,如果繼續攻伐下去最終結果必然是民心離散而變亂四起!
漢武帝武功堪比昔日秦王掃六合,征服西南夷,南平南越,東甌,征服衛氏朝鮮,任用衛、霍收復河套,打通河西走廊,封狼居胥,使匈奴遠遁漠北而不敢正視中原,是其大功也!
然而到晚年,大宛國因未進獻好馬而使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遠征大宛,耗費無數國力只為幾匹汗血馬,為攻匈奴偏師不惜親率大軍親征漠北,匈奴人聞風而遁,武帝竟率師轉道泰山封禪,十餘萬大軍徒耗錢糧而無寸功卻要封禪記功,不可謂不諷刺啊,綜上實可謂窮兵黷武啊!
然幸而漢武帝晚年經太子據巫蠱之禍後幡然醒悟,下輪臺罪己詔,轉而重視農耕,發展經濟,國力得到回緩,臨終託孤太子弗陵於霍光,終成昭宣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漢朝中興!
而另一個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一生多征伐。
攻滅吐谷渾
大業四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隨後,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徵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
討占城,楊廣於大業元年(605年),令劉方攻佔城,隨著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此戰隋軍死者十之四、五,主帥劉方也病死於班師途中。
三徵高句麗,楊廣即位後,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煬帝命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水軍集中於東萊。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