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對視(求追讀!),反清,崛起的石頭,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值晌午,耀目的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睛。
李自敬撥出口氣,顫顫巍巍取下笠盔,發覺昨夜出征時鋥亮的笠盔現在已經是創痕密佈,如同平整土地上的道道溝壑。
緊繃的神情一經放鬆,苦痛感便湧上心頭。
周身不知道何時竟又多了數道細小傷口,已經凝血成痂,最嚴重的還是日久鬆散,激烈搏殺後渾身的痠痛。
李自敬望向被士卒押走,如同鬥敗公雞的耿仲明,旋即轉身,咬牙活動身體。
激烈的廝殺聲和隆隆的步鼓聲依舊縈繞在耳邊,李自敬抬起手掌遮擋陽光,環視著慘烈的戰場。
由金陡關下至遠處沖溝,大順軍和清軍的累累屍骨被丟棄在地,焦土和灰燼下,旌旗刀槍扔了一路,連盾車輜重也無人問津。
幾具還沒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屍體上空盤旋著幾隻禿鷲,屍體上好幾個箭頭還在穩穩地插著,那斷了的長槍卻依然握在屍體的手裡。
禿鷲尖銳的叫聲響徹在空中,銳利的眼眸緊緊盯著平川上螞蟻般的大順士卒。
看著路邊不知名的累累屍骨,李自敬心頭一陣悲涼。
這些人大多數都只有二三十歲,花樣的年華,火樣的青春,就這樣被亂世的浪潮拖曳到前線,踏上不歸之路。
李自敬將血跡斑駁的雁翎刀收回鞘內,無力再翻身上馬,就這樣牽著馬韁跟在隊伍最後。
沿途路過的數輛盾車都被燒得焦黑,地上滿是雙方殘缺不全的屍骨。
一些腳步奔走而過留下的印記中,血水上漂浮著幾塊碎肉,其間倒映出李自敬愈發堅定的眼眸。
李自成站在多鐸曾處於的坡頂,遠望西側。
眼下所處的確是絕佳的觀測地點,向西可以遠望清軍大營,向東也可看清楚關城上正在行動的大順士卒。
只是李自成不知道,多鐸手中還有一個叫做千里鏡的神奇玩意。
這一仗李自成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打,要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側翼被襲擊,他是一定會直接撤退的。
只要老本不折損嚴重,失敗再多次也是可以接受的。
也許對是這個唯一的弟弟的疼愛,也許是對米脂家鄉百姓的愧疚,讓他鬼使神差的下令打了這一仗。
回想起這一戰驚心動魄的走向,李自成也是緩緩鬆了口氣。
所幸多鐸的戰意並不高,一見前陣被破便立即撤回大營,不然地上的屍體還要更多。
李自成拒絕了劉宗敏的追擊提議,下令儘快打掃戰場,將受傷士卒先行撤回關內進行醫治和休養。
隨後,他跳下小坡,翻身上馬馳回潼關。
歷次大戰,大順軍的傷亡有很大一部分都不是直接死於陣中。
戰場上傷員眾多,又有輕重緩急之分,大順軍發展的太快,襄陽建政以後雖然創立了野戰五營和城防軍的軍制,卻並沒有組建單獨成建制的軍醫團隊。
相比同大明分庭抗禮數十年的建奴,大順軍的根基還很薄弱,醫療條件也遠遠不如,以至於總是不能及時救治全部傷員。
雖然大順軍中並沒有成建制的軍醫隊伍,但也有許多入軍前的郎中或藥局學徒。
現在這些人都被集中起來,由老本兵保護著在戰場各處奔走,前去救治傷員。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這些弱勢都會一一得到補正,但這些都需要時間。
建奴兩路來襲,一路從山海關追殺千里,大順軍被迫主力四散,根本沒有時間去慢慢發展。
潼關城頭,大順的旗幟依舊在風中飄揚,但卻沒有了往日的安詳和寧靜,取而代之的是滿目瘡痍。
城外的屍體堆積到一起,被留下來的大順士卒引燃,漸漸燃起沖天大火,黑煙滾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