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葉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七章 戰亂餘波,砍不平,花山葉香,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觀碎一地,我想回農村!”王法心中忍不住大呼道。
隨著土地到手,王法開始招收流民當佃戶。由於流民眾多,很快就人滿為患。之前流民的眼神黯淡無光,如同死灰一樣麻木不仁,就像行屍走肉一樣,沒有了靈魂。如今看著流民眼神中充滿了希望,王法內心深處深有感觸。
歷朝歷代實行愚民政策,把百姓馴化的如同綿羊一樣溫順,只要有一口吃就絕不會造反!
然而人性總是貪婪的,每一個統治者都是索取無度,變本加厲,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說白了沒有把百姓當人對待。
古代有一個有意思的官職名,就是州牧。“州牧”這個官職名體現了統治者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而是當成牲口看待。
對於統治者來說,人民和牲畜一樣,都是需要管理的物件,把百姓當成牲畜對待。
其中牧民之術的佼佼者就有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子。
商鞅主張將民眾控制在最低限度的溫飽線上。
將國家與民眾對立起來,強調國家的富強必須建立在民眾的愚昧與貧窮之上,這是商鞅變法的核心理論。民眾越弱、越愚昧,國家就越強、越穩定,這是商鞅變法的核心邏輯。
商鞅之後,將弱民、貧民、愚民之道進一步具體化、使之具有強烈可操作性的人,是韓非子。與商鞅一樣,韓非子也是反智的。
韓非子說,常規的辦法是“勸之以賞”——用利益來誘惑民眾、“畏之以罰”——用刑罰來恐嚇民眾。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在《五蠹》、《六反》等篇章裡,韓非子建議,應該對民眾實施改造。具體的改造方法如下:
首先,有五種人需要被清除。
這五種人是:學者(約相當於儒家)、言古者(約相當於縱橫家)、帶劍者(約相當於遊俠)、商工之民(商人和從事各種技藝的人)和患御者(約相當於食客或者權力掮客)。
其次,有六種人需要被教育。
這六種人是:畏死遠難之人、學道立方之人、遊居厚養之人、語曲牟知之人、行劍攻殺之人、活賊匿奸之人。
從此以後在統治者的眼裡百姓就是草芥,牛馬牲口一樣低賤,可以隨意揉捏。殊不知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所以歷史上改朝換代頻繁發生!
然後王法又開設粥棚,救濟飢腸轆轆的難民。徘徊在生死邊緣的難民彷彿抓到了救命稻草蜂湧而至,當喝到第一口粥之後喜極而泣,嘴裡不停地的說著,王法是大善人,活菩薩!
聽到難民口口相傳的名聲,王法欣慰地笑了,暗道目的已經達到了。畢竟王法不是儒家宣揚的大聖人,付出不求回報,那是扯犢子了!
回顧歷史教科書中,每次描寫農民起義都是輕描淡寫,只告訴起義背景和過程,還有最後的結果。
至於起義前的準備則絲毫不提,給人感覺好像發動起義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進入社會後王法經過一系列毒打增加了閱歷,不再是學校時候的小白青年,想法不會那麼幼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