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5節,梟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厲害。
在用鐵最緊張之時,董原、孟義山在杭湖等地都曾大規模遠低於市價從民間強徵鐵器以補兵甲、戰械生產用鐵的不足。奢家過境時,更是將鐵器作為戰略資料進行掠奪。
戰後民生恢復,農具及生活用品,對鐵料的需求就極大。
林縛削減江南稅賦,能夠提高農戶的購買能力,有助於鐵器的推廣,更能促進生產;繼而進一步提高農戶的購買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對鐵料的需求。
濮塘、崇州、山陽、夷州竹溪四個鐵場都建成之後,鐵料產能也不到三千萬斤。
這個數字,相比較當世,看上去非常的可觀,但在林縛的眼裡,後世一艘萬噸級鐵甲艦的用鐵規模就在兩千萬斤以上,這點產能實在不能算得上什麼。
如今江寧直接控制的地區,人口就超過兩千萬,這點鐵料產能完全能消化掉。
就淮東當前的冶煉成本,產量真有富餘,還可以向海東地區大規模的傾銷。
僅扶桑諸島的人口就將近千萬之多,眼下淮東還僅僅是向佐賀氏、近鄉氏及濟州、東州以及高麗半島的海陽郡輸出兵甲而已。
林縛此時就著手大規模的建設濮塘鐵場,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進一步減輕江寧及周邊諸縣所面臨的壓力。
由於江寧城聚集了大量的官紳,使得江寧的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已有後世城市的雛形;相當一大批人,或直接為僕為役,或間接為這些官紳服務而維持生計。
戰事不僅使江寧受到嚴重的摧殘,江寧官紳也受到嚴重的打擊。永興帝東歸以來,自太后以下,江寧官紳富貴,都被迫節儉過活,江寧城的城市經濟就遭受重挫。
雖說張玉伯實施了許多賑濟手段,但在戰後,十五六萬的城坊戶對江寧來說,已經是一個極沉重的負擔。
林縛一方面從江寧周邊諸縣招募農戶遷往閩東安置,一方面恢復江寧附近的工礦等業,以吸收更多的剩餘人口。
濮塘鐵場及諸礦場的建設及河渠的挖掘,從江寧城直接招工就達五千戶之多,也著實叫張玉伯緩了一口氣。
當世,中樞財政主要依重於農事,便鹽鐵茶等業徵以高額榷稅,實際也是對農戶的額外剝奪。林縛想開闢一條新路,而將中樞財政增收的視野放在工稅及商貿之上,這裡面的潛力,遠遠要高過靠天吃飯。
揚子江流域密集的河網,為大規模發達船運提供便捷的條件,而低廉的運輸成本,為商貿發展及工礦、工坊等業生產規模的集中、擴大,提供必備的條件。
生產出來的物料,甚至能以低廉的運輸成本走海路輸入海東及南洋地區。
在過去數年時間裡,透過崇州往海東地區輸入的物資,早期的絲茶,到近期的瓷鐵等物料,已經能算得初級工業產品。
正是透過這些產品對海東地區的傾銷,淮東每年才能從海東地區同時補入大量的皮料、米糧、銅銀、桐油、騾馬等戰備物資。
而崇州海運發展到今天,甚至出現了專門到海島採挖鳥糞的海船。
耕作積肥在當世已經是共識,但積肥的手段頗為有限。
林縛早期推廣的養豬漚肥法以及朱艾在淮東屯田推廣的泛洪積淤法,都以有利田地增收的創新,但當世主要積肥手段,還是收集人與牲口的排洩物等天然肥料。
在人口相對較密的崇州,人均耕地也有六七畝之多,僅靠排洩物等天然肥料還是嚴重不足。海運的發展,而外圍海島滋息繁衍著大量的海鳥,長年累月所積累來的鳥糞及大量的腐土,都是難得的肥料。
林縛早年就專門組織戰船去海島採挖鳥糞,倒後期,已經海商專門從事此業。看上去糞肥不值錢,便是海船巨大,一次裝載量極高,就能將運輸成本降到極低,獲利還頗為可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