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9節,梟臣,更俗,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裡有一些不好的訊息在盛傳,比如說李兵部給東胡人收買了,正佔著松山,跟東胡人談條件——這樣的謠言本是無稽之談,但是李兵部在松山城一直不肯進軍,就難保宮裡與朝中諸公會有什麼想法。謠言的傳播,應有東胡細作在暗中操作。另一方面,也有訊息稱,東胡將從大同撤圍的條件從賠銀五十萬兩降到二十萬兩,大同也傳來訊息說那邊的虜騎有集結撤兵的跡象,與此同時,遼陽方面又不斷派人到松山和談……其實這時候大同方向的虜騎,不管是撤兵還是不撤兵,這種種訊息撲朔迷離、或虛或實的摻雜在一起,都會讓京中疑影重重。當然,市井訊息要傳到宮裡去不是易事,說不定已經有朝廷大員或宮中人物給東胡人收買了。另外,高先生在淮東時,都察院就連續有參劾李兵部的摺子。雖然沒有直接彈劾李兵部通敵,但絕好不到哪裡去!有責難李兵部拖延進軍的,有責難李兵部縱容子弟橫行鄉里的,也彈劾李兵部暗中剋扣糧餉運到京中私買的,——特別是剋扣糧餉的彈劾摺子,是張協在都察院的門生黃而成所進,對李兵部很不利……”
“……”高宗庭神色沮喪,沒有說什麼。
剋扣糧餉自然是無稽之談,他確實為李卓暗中從淮東拿糧運到京中私售,但一切都用去補貼軍用,一兩銀子都沒有落下私人口袋,但是誰信?
京中糧市自然給張協及戶部官員在背後撐腰的糧商控制,他們在京中私售米糧一事,不可能完全瞞過張協。
換作平時,這也算不了什麼;手眼通天的人,如梁氏、如郝宗成、如張協及戶部官員,有幾個不在做這樁事?
只是張協這時候將這樁事扯出來,又直接誣指李卓剋扣糧餉,殺傷力極大。他們還無法辯解,天下又有幾人會相信李卓大公無私到這種地步?要是李卓對宮中那位言聽計從,這樁事算不了什麼,但與私通東虜的謠言以及李卓堅持不肯出兵等事結合起來,只會加劇宮中那位的疑心。
張協這時候要將李卓拉下馬,不難理解。
當初燕北形勢危惡,非李卓不能力挽狂瀾,張協那時候也只能指望李卓出來救急。
這時候張協與朝中諸公都頭腦發熱,以為平虜有望,就不希望這樁“大功績”落到李卓頭上。
李卓以兵部尚書銜帥邊鎮,獲得松山大捷,就離相位更近了一步。張協也許不會信李卓與東胡人私通,但他不會不防李卓爭他的相位。
張協深知崇觀帝的心思,他不會明面上反對向遼陽進軍,但趕著李卓佔了松山之後不肯再進軍,他焉有不往李卓身上潑髒水的道理?
對張協來說,寧可將破遼陽的功績給郝宗成,也要遠遠好過給李卓得去。
郝宗成是內臣,功績再大,封爵封侯封王都有先例,卻不可能跟他來爭相位。
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將李卓拉下馬,張協也更希望李卓在打遼陽吃敗仗,將松山大捷的功績抵消掉。
“梁家是什麼態度,梁習父子長期鎮守邊地,應該對東虜有更清楚的認識,他們應該不希望燕北防線崩潰的……”孫尚望問道。梁家背後的人物就是梁太后,梁習又是魯國公,佔了河中以及大半個山東,在朝廷的根基很深,影響也大。
“梁家的確不會希望燕北防線徹底崩潰,”吳齊說道,“但梁家也不認為東虜有一舉攻破京師的能力,這時候梁家更希望李兵部向遼陽倉促出兵吃敗仗!”
孫尚望看了高宗庭一眼,見他神色黯淡,心想他對梁家的心思應該早有準確的認識。
即便在淮東,特別是看到淮東有逐鹿天下可能之時,也沒有多少人希望元氏恢復中興之治——梁家有這樣的心態,實在不奇怪。
至於郝宗成——郝宗成當初能坐看晉中軍覆滅,指望郝宗成能顧全大局,還不如指望一頭豬——偏偏宮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