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六百七十一 將軍錢,玄德,御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漢時期的貨幣鑄造不同於西漢,西漢是朝廷自己鑄錢,東漢的鑄幣權下放到地方郡縣,由地方郡縣來負責具體的冶鑄事宜。
雒陽朝廷管理貨幣鑄造的部門是太尉屬下的金曹,但是它只是進行宏觀的調控,並不親自參與具體的貨幣鑄造。
只統領大政方針,具體是不幹事的,當然,在現在這種局勢下,金曹的作用無限接近於零,說什麼也不會有人理睬。
這種情形的產生,大概與東漢政府不重視貨幣的鑄造與流通有相當關係,甚至於東漢政府曾多次下令“禁鑄”“棄用”鑄幣,對貨幣經濟相當的不上心,完全沒有想著發展一下商品和貨幣經濟。
對於他們來說,貨幣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不穩定,而他們只追求穩定的統治,貨幣經濟對他們來說意義不是很大。
甚至朝堂上有相當一部分官員希望經濟狀態退化到以物易物的時代,大家以物易物,不要貨幣,這樣或許更好一些。
而在這種貨幣政策之下,整個東漢通行的五銖錢就很有問題了,其含銅量和鑄造工藝以及錢的樣式都有不同,乃至於不單單是地方郡縣可以鑄錢,私人都能鑄錢。
整個貨幣流通領域不說是乾乾淨淨,也能算是群魔亂舞。
有些地方鑄造的錢幣比較優質,含銅量比較高,但是有些地方鑄造的錢幣就很是劣質,不僅看起來難看,含銅量也相當低。
而人們往往會用劣質的錢幣去兌換優質的錢幣,然後把優質的錢幣藏起來不去使用,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全是含銅量低於百分之六十甚至五十的劣質貨幣了。
隨著漢末經濟局勢的不斷下滑,鑄幣的含銅量也越來越低,面值也越來越小,人們對劣幣的信賴程度也越來越低,貨幣經濟陷入死迴圈,很多地方甚至再次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方式。
這樣的情況在當初的涼州出現的特別明顯。
劉備最初掌控涼州的時候,涼州地區幾乎沒有貨幣交易,大宗貨物全都是以物易物,連民間的小規模商貿也是如此,甚至於給軍隊用貨幣賞賜都會有要求,必須是優質貨幣,不能拿劣質貨幣濫竽充數-
大頭兵們對優質貨幣和劣質貨幣之間的區別可是相當的懂,想用劣質貨幣來忽悠大頭兵,那就要問問大頭兵手上的鋼刀答不答應。
這種情況自然是不健康的,也是不能滿足劉備需求的,對於徵收賦稅也相當困難,徵收貨幣當然輕鬆一些,但是貨幣價值不一,徵收實物穩妥一些,但是對基層行政能力要求太高,計算太繁瑣,劉備忙不過來。
面對這種經濟局勢,劉備採取的應對方法就是自己鑄錢。
劉備利用奪取的銅和掌控的銅礦,自己鑄造起了通行的五銖錢,最開始在地方上一般稱之為涼州錢。
其含銅量按照百分之八十五來配備,基本上是古代鑄幣的最高峰,也是頗具信譽度的銅含量。
光是自己鑄錢還不夠,只是自己鑄造優質貨幣,也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現象,會讓涼州錢成為藏品,讓劉備損失慘重,搞了半天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所以劉備就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把自己的鑄錢和涼州細鹽掛鉤。
當時,涼州細鹽隨著劉備縱橫捭闔的手段在涼州全面鋪開,在和羌人乃至西域一些地區的貿易中也全面鋪開,涼州細鹽擊敗了所有對手,成為了當地唯一通行售賣的食鹽,大家只認涼州細鹽,不接受其他的鹽。
當然,整個涼州地區也沒有其他的食鹽還能售賣。
所以劉備就把這個至關重要的關乎到國計民生的拳頭產品和涼州錢掛鉤了,使之產生遠超任何人想象的信譽度。
而且,涼州錢還必須要進入流通領域——劉備規定購買涼州細鹽只能用涼州官府自鑄的涼州錢,其他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