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章 張蒼和張良的默契(下),我的兩千四百年日記,吾御,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什麼意思?有的聊?
“好啊。”易承爽快答應。
張良進屋拿了一套茶具出來,那是一套整體綠色的陶器,看起來像是綠釉陶壺和陶碗。
張良將碗具擺放在石桌上,自己則在一旁點起了一個小火爐開始燒水。
易承指了指桌上的那些陶器隨口問道:“這些陶器是你自己做的嗎?”
張良擺弄著柴火道:“正是,山中飲用不便,遂自己燒了些陶壺用來飲茶。”
“喲,這上面還有字呢。”易承忽然發現,這些陶碗下面還刻著一些小字。
張良微微笑道:“都是些消遣之作,算不得什麼。”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易承神情複雜地看著手中捧著的綠釉陶碗底部刻著的哪一行小字,“這些...也都是你寫的?...!”
“正是,不過是閒暇時一些所思所感。”
其實自打知道張良在山中研究‘木牛流馬’這種機關術後,易承就已經預設張良是諸葛亮。
可看到這綠釉陶碗底下刻著的兩行字,依舊讓他有些繃不住。
《誡子書》啊,那可是《誡子書》中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短短八十六字的家書,將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書中,而此書也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千古名篇。
沒想到能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原創作者本人,易承頓感世界奇妙。
他既有一種站在上帝視角看到整個時間線波瀾壯闊的感覺,又有一種身臨其境難以言喻的渺小。
“子房,你知不知道,你刻在這陶碗底下的這些小字,未來將有數以億計的人從這些文字中感受並學習你的儒家思想。”
張良微微有些愣神,稍緩才道:“吾並非儒家,只是按我道門理綜之說,兼顧儒道法墨之長而已。”
易承笑了笑道:“道門理綜的創立者,其實卻是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
“何出此言?”張良有些好奇。
“沒什麼,就是有感而發,據我所知,我們道門理綜的創立者,最早就是跟著孔子他老人家學習的...”
易承又回想起自己幼時在現代社會學習的那些東西,穿越了那麼多次,那些思想雖然遙遠可並不陌生。‘從《三字經》到《論語》,從溫良恭儉讓,到仁義禮智信...’不知不覺間,原來自己內心深處早已被刻下了無比深刻的儒家烙印。
而自己的立身行事,也秉承著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路在走。
雖然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張良等等都拜入了道門理綜門下,可他們也都用自己的思想解釋在豐富道門理綜的思想傳承。
亦如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易承也說不清是誰先影響了誰。
不過既然確認了張良就是諸葛亮,易承也沒有再問關於張蒼的心思了。
茶水燒開了,張良將陶碗擺好,從一小盞中取出一些乾枯的茶葉,又撒了一點鹽巴,而後將沸水倒入陶碗中。
“可以飲用了。”張良說著,卻看到易承坐立不安,有些扭捏。便問道:“汝怎麼了?”
“那個...子房...我想問你要張簽名,行不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