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八章 景教,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瑪竇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爾谷是摩距辭法王、若望喚成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天主的稱呼則取敘利亞文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道教規則以“天尊”稱之者。

在中國佛教及道教影響下,景教有發展成綜合主教的傾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淨曾著有《志玄安樂經》,教導世人如何得到安樂。經文按照儒家經典《中庸》的格式撰寫,滲入“無為”、“清淨”等中國哲學概念,經文曰:“無動無慾,則不求不為。無求無為,則能清能淨。能淨能淨,則能晤能正。能晤能證,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唐代儒釋道三教鼎立,景教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和生存,便極力順應,進行本色化的努力。景教在教義敘述中採用了道家所常用的語句,如以道家之“天尊”稱基督教之“天主”(《序聽迷詩所經》);形容其“上主無元,湛寂常然”(《老子道德經》“湛常存”);“鼓玄風而生二氣”;“渾元之性,虛而不盈”(“道衝,而用之久不盈”);而信徒應“無慾無為”,“能清能靜”(《志玄安樂經》)。至於報出家門之“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就完全是《老子道德經》“道常無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的語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稱:“宗周德喪,青架西升。巨唐道光,景風東扇”;分明是說老子於周朝末年騎青牛西行的故事,而盛唐景教東來,則含有老子之教再興之意。

來華的景教士不但附會道家之言,更藉助於當時極為興盛的佛教的術語:妙有、慈航、世尊、僧、大德、法王、慈恩、功德、大施主、救度無邊、普救度等。景教典籍也多模彷彿經形式,用語也多與佛經相仿;並以“佛”代稱“天主”、譯作梵文之阿羅訶;且景教人物的漢譯多稱為“僧”,如僧景淨、僧業利、僧行通、僧靈寶;約翰譯為瑜罕難法王、路加譯為盧伽法王、馬可譯為摩矩辭法王、摩西譯為牟世法王。此外,作景教碑文的景淨也曾參與佛教經典的翻譯工作。

另外,景教在中國還非常強調儒家思想之忠孝二道。景教碑極力宣揚帝王功德,讚美唐太宗“赫赫文皇,道冠前王”;讚美高宗“人有康樂,物無災苦”;玄宗“皇圖璀燦,率土高敬”;肅宗“止沸定塵,造我區夏”;代宗“德合天地,開貸生成”;德宗“武肅四溟,文清萬域”。並大力提倡上層宣教路線:“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帝王從聖教,上行下效,而異端邪說,不能而阻之也”。還宣稱諷頌景教《志玄安樂經》能夠安邦定國:“行吾此經,能為君王安護境界,譬如高山,上有大火,一切國人無不睹者,君王尊貴,如彼高山,吾經利益,同於大火。”另,該教從敬畏神順勢又導引出忠君孝親即尊君事親思想:“為此普天在地,並是父母行據。此聖上皆是神生,今生雖有父母見存,眾生有智計,合怕天尊,又聖上,並怕父母。”;“眾生若怕天尊,亦合怕懼聖上”;“先事天尊,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震驚,師尊是我的未婚妻

灣溝洋芋

我有一個萬物空間,還能自動修練

三兩風吹

在末世忙著看傳說裝逼

殃隨禍心

炎神之錄

羽玲玲

文道風流

無名少年瘋子郎

七零空間物資:錦鯉長嫂養崽崽

賺錢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