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四章 王莽篡漢,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農曆八年臘月),王莽時年54歲。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援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后,企圖透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佈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透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系列錯誤政策。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