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八章 周公,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武王成為天下共主。有感伐紂之戰,商周之中多義士亡故。隨令姜尚設封神榜,以祭烈士英靈。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於齊,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伯禽封於魯。
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繼而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天子之國稱為中國。為鞏固自己帝位以昊天為天,自稱為天子。且言只有天子方能祭天、名山大川、祭百神。諸侯可祭自己境內山川。大夫只可祭五祀,至於百姓,只可祭祖。致使中華民族成為多神的民族。武王此舉為上主震怒,差聶興源下界。武王見到聶興源:“祖師!”聶興源道:“上主因文王賢德,賜你姬氏八百年基業,然你以昊天取代上主,致使百姓祭拜偶像遠離上主。所以你周室必中途而衰!”姬發大呼:“祖師!祖師!上主啊!”聶興源卻早已消失不見。姬發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病倒了。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姬發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轉之後,很快又惡化了。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尚未安寧的天下,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缺乏政治經驗,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叔旦。不久駕崩,諡號“武王”。
周公名姬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稱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詩人、學者、音樂家,被尊為“元聖”。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攝政當國。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洛邑,制禮作樂,制定典章制度,最後還政成王,對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周公旦被後世尊為儒學的奠基人。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周公旦本人亦為琴家,曾作琴曲《越裳操》。周公旦輔成王,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國使者來朝,獻白雉,贊曰:“吾君在外國也。頃無迅風暴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故遣臣來。”周公旦於是仰天慨嘆,稱此為文王之德,非旦之功,乃援琴鼓之,成《越裳操》。
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母弟,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二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師東征。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周公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駐兵八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為衛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