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賊心不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三十一章 鐵鷂子,綜武:青城餘人彥,作賊心不虛,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淮安知府衙門,原本的明代淮揚巡撫衙門所改,現在,它又變了名字,成了大周淮軍的鎮守帥府。
陸續趕來鎮守帥府的將弁官佐都是喜形於色,聊起天來,各個志得意滿,對未來極為樂觀。
都是混久了的老匪,攻城掠地,撞州過府是常事,按說不值得多激動。
可這次不一樣,淮安不但是淮右第一大城,更是他們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據地。
不同於之前搶了就跑的流寇打法,這次是流寇變山賊,要正式設寨立旗了。
眾人心裡有數,今天召集他們來,即是論功行賞,也是要安排分兵攻取淮安府下轄的諸縣。
淮安最繁華的一帶,一幢比府衙還要宏達的府邸屹立於此。
這處宅邸,昨日頭半夜,還是平西親王吳三桂的藩邸,今日,卻已經成了餘人彥的別院,小龍女、王語嫣等女,現在就住在這裡。
歷史上的清朝三藩,因為本世界的清國尚且沒能一統天下,自然沒本錢給他們每人分一省為王,三個王爺只能消費降級,在江淮前線各自尋一州府養兵。
淮安府,作為比徐州府還要重要的前線重鎮,駐紮的,就是非順字頭王爵出身,卻得封漢人異姓王的平西親王吳三桂。
要是吳三桂,或是關寧軍還在淮安,餘人彥吃擰了也不會來這裡找不痛快,不過早在動手之前,餘人彥就得到訊息,吳三桂移藩了。
剛剛經歷戰火拿下的揚州,和淮安比起來,哪邊更富庶,這個不好說。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為清、宋兩國前線的揚州,開仗搏命的機會,一定要比淮安多得多。
對清國來說,八旗子弟都是金貴人,金貴命,不能往前線這個無底洞胡亂的填。
這種衝在第一線,挨刀、擋槍子的差事,肯定是得漢人們報效才行。
而漢人三藩之中,最為清庭忌憚的,就是手握明朝最後遺產,關寧雄兵的平西王吳三桂。
誰讓他在三藩裡實力最強,這種報效八旗主子的差事,肯定是要他吳三桂排第一個。
不管他願意不願意,都要從已經呆了二十載的淮安城挪窩。
就像當年被李自成所逼一樣,不管喜不喜歡滿清,都只能擰著鼻子,搞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把戲,總不能把路走絕了。
吳三桂移藩的訊息,是餘人彥在清庭的訊息來源送來的飛鴿傳書,絕對可靠。
得到這個訊息之後,本來只是打算找個邊僻小縣立旗的餘人彥,立刻改變主意,率軍轉而朝淮安而來。
餘人彥最初起家的老砥柱裡,不少都是從清國拐來的鰲拜餘黨,這些人的家眷親屬,不少都還在bJ。
有這個關係在,康熙想要打探餘人彥的訊息,很容易,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八旗相互通親,有這些門路在,餘人彥再輔以金銀開道,想要打探清庭的動向,比起康熙來,其實也難不到哪去。
絕不會出現提著豬頭,卻找不到廟門的尷尬之事。
當初吳三桂的內堂書房裡,作為新主宰的餘人彥,正看著一封從西夏傳來的書信。
隨著書信的閱讀,餘人彥本來嘴角洋溢的笑容,變成了陰沉的臉。
本以為西夏亂成一鍋粥,戰局不明,還且有得打。
沒想到,西夏戰局的發展出乎意料,竟然有了漸漸明朗的趨勢。
明教和回部的聯軍自西向東打,順利佔據了西夏西部的半壁江山。
不過西夏西部最多的就是沙子,連窮人都少,比之之前回部的地盤也沒好哪去,實在是刮不出油水來。
打順了手的聯軍不願意就此停手,攜大勝之勢,聯軍拿出了兜裡最能打的本錢,湊了將近兩萬人,東進包圍沙州。
圍城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