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0章 軍制改革,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了大軍的統帥。

而這四個主要的職位分別就是總督、巡撫、巡按以及兵備道。

所謂的總督,號稱‘文帥’。本意就是指協調本戰區的各鎮軍事力量,監督和考核統兵作戰的總兵們是否稱職,以‘朝廷憲臣’的身份去行使監軍之權,按照章程來彈劾失職或者是不法將帥,算是監軍的最高階別。

但是這麼多年下來,總督的職務幾乎已經變成了組織和策劃各個大的戰事,所有的總兵們都淪為了單純的執行角色,並沒有多少的決策權力。

其次便是巡撫,嚴格來說這才是真正的監軍職務,只是到了後來,巡撫也因為出撫地方獲得了節制地方三司的權力,從實質上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

至於巡按全稱是指巡按御史,專指都察院每年派遣到各地巡查的御史,即被稱為巡按御史,他們同樣肩負著監軍的責任。像這麼一個打醬油的角色,等到萬曆年間後,由於巡撫開始側重於往“文帥”的方向發展,巡按本身的監軍能力卻反而得到了加強,甚至到後期的手,無論是總督、巡撫還是總兵一應上下都歸巡按監察糾劾之列。

至於最後一個兵備道,原本也是屬於一個臨時角色,後來開始變得常設。其中兵備道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金事充任,主要負責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做的都是一些臨時工乾的活,因此沒有正印,只有關防,常常受督撫節制。

因此,大明朝所一開始設想的文官監軍政策,時至今日已經基本流產,因為真正打仗的都變成了文官,那麼怎麼可能還有文官來節制呢?

在這個時候,大明朝自然又重新搬出了老一套的玩意——宦官監軍。

宦官監軍制度源於永樂年間,畢竟這個時候永樂皇帝朱棣的上位過程中,宦官也出了不少力,他們也就成為了朱棣比較信任的一部分人。

因此,在遷都京城之後,為了更好的去掌控軍隊,朱棣啟用宦官監軍,將任用宦官系統參預車事的各項職能制度化、固定化。

至此,宦官監軍制度一直持續到今日,甚至眼下抗虜軍中也有一位名義的監軍宦官——曹化淳,只是由於這一位安排的時間不久,因此他還沒有及時趕到抗虜軍中來。

只是,無論是文官監軍還是宦官監軍,都有其難以避免的問題。

在林敬看來,文官監軍原本是比較合適的,只可惜文官最愛紙上談兵,朝廷又更加偏信這些文官,使得上陣打仗這件事變成了文人的紙上樂趣,而且到了明末之時,文官黨爭嚴重,常常耽誤正事,也因此打了不少敗仗。

至於用宦官監軍比表面看也很不錯,可問題是太監無軍事常識,又因為身處深宮,對於戰場局勢常常缺乏判斷能力,而且這些人貪腐成性,經常向前方將帥所賄,自然也不在林敬的考慮之中。

當然,這也是因為一些時代因素所造成的問題,畢竟在冷兵器時代裡,不存在真正超越個體能力的作戰方式,因此指揮者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而龐大的軍隊終究需要分別控制,這就給私兵形成了空間。

在擯棄了這兩種監軍制度後,林敬反覆思考了許久,他結合了後世的軍事制度,決心將抗虜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單獨劃分出來,在抗虜軍將領層級之上形成一個新的都督府。

在新的抗虜軍都督府中,林敬決定設定參謀司、軍情司、軍械司、軍法司、軍需司以及總務司。

其中參謀司便是將目前抗虜軍的參謀制度全面施行,從而儘可能地將策劃權歸攏到參謀司,僅僅只留下決策權給軍事主官,從而減少決策的漏洞;

原本軍情司跟軍情處的地位發生了重疊,但是由於抗虜軍只是目前林敬手中掌握的唯一的一個軍,將來或許還會有新的軍,到時候就不太適宜,因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到明朝當舉人

黎明之卿

國士無雙

驍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