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1章 殿下好手段,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早在元朝時就已經埋下了禍根。
自從忽必烈攻滅南宋以來,元朝軍隊就一直面臨一個苦不堪言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兵力常常不足,一方面蒙古大軍成為世界征服者,佔領的地域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草原內亞傳統制度在東亞腹地的水土不服。
在這個過程中,元廷雖然開始讓投靠他們的漢人士大夫來負責斂財和部分行政管理,但是對於武力卻絲毫不肯放鬆,一直靠著西北方輸入的武士集團維繫。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蒙古內戰時期,當時蒙古黃金家族的子孫們不僅分割了父輩們打下的領地,也分享了先祖打江山所依賴的那些蒙古-突厥軍人,甚至連盛產這些優秀武士的兵源地都給瓜分一空,使得忽必烈失去了長期可靠的兵源地。
因此,等到紅巾軍起義的時候,蒙元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那些早期從漠北遷入的蒙古貴族和來自高加索一帶的阿速近衛軍一樣,在長期優越的生活環境下迅速腐化,以至於紅巾軍起義之後,在南方一路有如無人之境。
等到朱元璋定鼎天下以後,他開始為自己的萬里江山制定各種保障措施,而其中最為關鍵的軍事部分自然是重中之重。
儘管朱元璋號稱重開大宋天,但是他在軍制方面很大程度上選擇繼承了蒙元並不成功的軍制,其中衛所制度尤其為朱元璋所自豪,認為可以牢如鐵桶一般護衛著大明的江山。
只是在這個還未完全走進近代戰爭的時代裡,龐大的軍隊數量並不能帶來相應的戰鬥力,反而使得明軍戰鬥力下滑得極快。
不過朱元璋也留下了自己的後手,那就是他在一方面建立衛所制度時,另一方面將天下精銳都蒐羅到自己的禁軍當中,還在各地建立藩王直屬的精銳護衛軍,而這些得到了最好資源傾斜的精銳軍隊,構成了大明朝早期的武力基礎。
當然,在這種拔尖的思維影響下,地方衛所制度也就跟著學,經常將其中不到五分之一的精銳挑選出來,組建成真正的脫產精軍。其餘的則都成為耕地為主的屯田兵,而這種思路跟後來的家丁制度正是不謀而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