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4章 韓霖之才,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稜堡戰術,湯若望自然不會感覺到陌生,因為當初他來到京城以後,便已經同徐光啟二人探討過關於稜堡戰術的使用,並且將當時已經在歐洲出現的稜堡工事,給徐光啟進行了介紹。

正是因為這之後,徐光啟才和孫元華二人琢磨出了一種仿稜堡戰術——三角敵臺。

在《火攻挈要》中也很清楚的點明瞭稜堡銃臺的真正效用。

“西洋城守,所用火攻無甚奇異,但凡城之突處,必造銃臺。其制捏腰三角尖形,比城高六尺,安大銃三門,以便迴圈迭擊,外設象銃,以備近發,設鏈彈以御雲梯。臺上另築眺臺二層,高三丈,上設視遠鏡,以備瞭望。且各臺遠近左右,彼此相救,不惟可顧城腳,抑可顧臺腳。是以臺可保銃,銃可保城,兵少守固,力省而功巨也。”

只可惜的是,由於明廷財力困窘,再加上當時東虜的攻城能力有限,使得這種三角敵臺並沒有真正出現。

不過,跟目前林敬稿紙上面所寫的稜堡,三角敵臺則顯得相對更加簡陋許多,畢竟林敬給出來的稜堡幾乎是發展了上百年後的產物,跟眼下的稜堡幾乎看不出是一種東西。@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殿下.......這種稜堡戰術,臣實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但是光看目前的草圖,只怕耗費更多一些。”

林敬微微一笑,道:“沒錯,這種稜堡戰術所需要的工程量的確更大,可是它的防禦體系幾乎自成一體,更能與環境結合起來,屆時可以達到攻守存乎一心的效果。”

的確,稜堡本身最強大的地方並不是單純的防禦,畢竟這個時代的枝堡同樣是土木工事產物,它的正面城牆厚度雖然要比平面的厚很多,可是也並不是完全攻不破,除了要塞式的稜堡城堡外,很少有大型稜堡會採用類似於中世紀那樣的全石結構,畢竟那種工事的工程量實在太大了,並不是每個國家能夠完成。

稜堡真正的特點在於多層防禦和最大火力覆蓋,因為在經過了特殊設計之後,稜堡基本不會存在射擊死角,無論敵軍進攻哪一面牆體,都會實現

(首發更新m.)

多方面的火力防禦,特別是多層防禦體系讓稜堡形成了一層塹壕防禦網,使守城戰變成了塹壕戰,所以能夠發揮極大的阻滯能力。

在這種稜堡戰術的面前,由於城牆低矮不利於火炮命中,而城牆上可以用多層火力網覆蓋對方,使得守城法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放大,常常能夠實現以極少的人數打敗數倍甚至十幾倍的敵人。

其中就很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鄭成功***時,進攻荷蘭人的熱蘭遮城一戰,他所面臨的便是尼德蘭式稜堡體系,鄭成功用了三萬將士圍攻只有一千四百人的荷蘭僱傭兵,攻城戰一直持續了整整八個月才攻破外圍的圓堡,卻依然無法突破上層的稜堡,只能透過圍困戰術將荷蘭人逼降。

無獨有偶的是,後來到了雅克薩之戰時,清軍同樣出動優勢兵力以及紅夷大炮等強勢火力,對雅克薩城展開了進攻,在經過了苦戰之後,同樣沒能攻破雅克薩本身的枝堡體系,最終也是透過圍城戰術來取得了勝利。

而這兩仗的關鍵,就在於稜堡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活靶子。

湯若望若有所思,他重新翻看了一遍林敬的手稿,低聲喃喃道:“原來殿下這般設計居然如此精妙,若是真的透過這般方式打造出稜堡,只怕是無人再敢進攻了。”

林敬笑了笑:“東虜作戰慣於運動穿插,而我們想要抵禦不能完全冀圖於野戰的勝利,也需要強化目前各地的支點防禦體系——而這種稜堡戰術,便是我希望湯師傅能夠進行主導和完善。”

湯若望輕聲嘆口氣,神情複雜地說道:“太子殿下,臣承認您是一個真正的天才,可是想要完成這種複雜的稜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到明朝當舉人

黎明之卿

國士無雙

驍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