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3章 明末戰爭的正確開啟方法,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林敬而言,眼下他只是一個太子,還沒有辦法將手伸進京營乃至於全國的明軍當中,只能儘量對崇禎旁敲側擊,來推動自己的想法,而太子親軍營則是一個實踐自己想法的最好場地。
針對17世紀的軍事發展,林敬透過後世的記憶還是有一定的瞭解,在進入十七世紀後,由於火器威力和精度的不斷提升,火炮和火槍逐漸成為戰爭中的主角,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將火器比例進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像東方的戚俞軍改和西方的瑞典步兵方陣,都是這個時代典型的特色。
實際上從一開始,出於對後世一些自媒體印象,林敬還真以為瑞典這個時期搞出來的步兵方陣戰術很牛逼,準備讓太子親軍營去訓練,結果等他翻閱戚繼光的兵書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可行性。
“中原之地,兼防內盜賊,可用長槍與敵戰,則長槍難用何也?敵軍萬眾齊衝,勢如風雨而來,槍身細長惟有一戳,彼眾馬一擁,槍便斷折,是一槍僅可傷一馬,則不復可用矣。”
意思很直白,也就說在戚繼光眼裡看來,面對蒙古重甲騎兵硬撞長槍方陣的時候,長槍很容易會被折斷,一旦長槍折斷後,後面根本不可能擋住騎兵的衝鋒。
後來蒙古雖然逐漸衰落下去,可是東虜的騎兵同樣是重甲騎兵,當年戚繼光面臨的情況在今天依然具備借鑑性。
林敬也根據目前的情況分析出來一點,那就是瑞典步兵方陣之所以在東方無法實踐,根本原因就在於此時東方戰場上的激烈程度遠非西方所能比擬,而東虜本身就是當下全世界可以橫行的精銳,因為此時東虜軍隊的披甲率非常高。
實際上,到了明末這個時候,後金本身的冶鐵實力非常強,他們每年所生產出來的鐵料並不亞於明廷,因此能夠將大量鐵料鍛打成為鎧甲,裝備給死兵,利用他們來進行衝陣,而面對這種裹著鐵甲的怪物,普通的長槍方陣自然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
因此,從明朝後期開始,明軍面對的情況就是對手的鐵甲具裝已經開始出現氾濫,,甚至不能排除會出現在單次戰鬥中對手的鐵甲具裝比自己的步兵還多的情況,因此在面對東虜的一次由大拉距弓發射的重箭雨攻擊後,再透過大量穿著重甲的死兵進行衝擊,明軍依然在沿用的長矛大斧戰術自然已經過時。
所以問題並不是穿越者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明軍戰鬥力的低下,根本就不是靠著外來的所謂步兵方陣能夠解決,而是明軍一開始就在沿用的長矛陣已經被淘汰了,而且面對這種情況,明軍也先後發展了三個階段的新型戰術來面對北方的強敵。
首先第一個戰術是在明朝和蒙古交戰的時期,一直到俺答封貢為結束標誌,此時的明軍已經開始發現了長矛在面對蒙古鐵騎時的無力,便透過引入輕便的輕型車營來抵消蒙古人的遠端火力,創造了明軍步兵與蒙古鐵甲具裝公平對抗的條件後,再透過加強長刀大斧的形式來對抗蒙古的鐵甲騎兵,這一階段並沒有進行很大的調整,只是引入了傳統的車陣概念。
不過明軍中的車陣與後來準格爾的駝城有很明顯的區別,因為明軍車陣更加註重機動性,因此都是非常輕便的小車,‘兩車相連,可蔽三四十人。每車二人輪推之,一人挽之。二人翼之戰則各隨地形。環布為陣,馬軍居中,敵遠則使火器,稍近則施疆帑弓矢。逼近則用槍斧鉤刀,短兵出戰,敵敗則軍馬出追。遇夜則用火箭。虜騎圍繞,則火器弓弩四向齊發。勢如火城。虜不敢逼。退進所向無前。虜不敢遮。”
不得不說,林敬在看到車陣的資料時才發現,明軍的車陣戰術本身是很成功的,甚至有過五百明軍依託車陣,擊退八千蒙古騎兵的戰例。
因此,到了俺答封貢後的戚俞軍改這第二階段的時候,明軍當中的車陣戰術已經變得非常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